本週票選最高的創作問題是:
「平常沒有寫作習慣要如何知道從哪裡開始下筆,謝謝您」
我很喜歡這個問題,因為讀者詢問的是「從哪裡開始下筆」,因此,我會這篇文章會放在「主題」的部分,並且以「公開」的主題為主。
我這邊提供 8 個我覺得剛開始培養寫作習慣的時候可以寫的主題。
這 8 個也同時是我自己過去親身嘗試過的,在這篇文章中,我盡可能找出我之前的文章讓大家可以更身歷其境,尤其是從我 2017 – 2018 年當初開始入更的文章中找到案例,讓大家感受一下,當我開始寫文章的時候,都是從哪裡開始的。
⚠️ 溫馨提醒:當時我是一個 27 歲的孩子,有很多充滿了濾鏡的自拍照,希望大家多包涵。
一、生活紀錄
1. 培養習慣的紀錄:ex 運動、飲食
剛開始寫文章的時候,我最常做的事情是生活紀錄,「生活」是本體,「紀錄」是附加,也就是說,其實比起關注在「寫作」是否很厲害、行雲流水、獲得很多的認同上,我更多的精力是放在「希望我把自己的生活活得還不錯」。
因此,我當時進行了運動跟飲食的關注計畫,而每週我都會把自己的運動紀錄做一個整理。
這件事情的好處是,因為日子一天天在過,我們會很難感受到自己的進步,但是當你規律的紀錄時,一切就會變得開始可視化,這會對自己產生了很大的鼓勵作用。
✏️ 每週紀錄一次當週的運動紀錄舉例:連結1、連結2、連結3
2. 紀錄生活的小事、呢喃碎語
其實是一件令人感受到「原來我還是活著」的最好展現,有些時候,一些如常出現的事情,總會讓自己體認到「這個世界還是如期運轉啊」
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寫心中的呢喃很沒有意義,對他人可能沒有什麼意思,但我覺得對自己未必,我偶爾回去重新看自己第一年的文章,除了的被自己無限多的自拍照嚇到外,其實還是很懷念那時候的那些心情。
因為當時覺得很困難的事情,現在彷彿就是去巷口的 7-11 買東西那樣簡單,這些都更讓我有勇氣相信我會度過現在的難關的。
✏️ 寫過的生活小事:Day 6 雖然不一定更知道生命的意義、Day 29 從容不迫地站起來、Day 298 貢丸蛋花湯
3. 與朋友的快樂時刻
2017 – 2018 年的時候,因為很低潮,因此,我盡可能跟朋友出門玩樂,而且希望自己可以真真切切去感受除了「工作」之外的世界,因此,當時紀錄了非常多與朋友出遊的快樂。
這些玩樂不一定是旅行,也可能是展覽、電影,給朋友的小驚喜。
✏️ 那些與朋友快樂的紀錄:Day0 的小小旅行、Day 156 跟朋友家人的爬山、Day 361 與高中朋友的台中外拍
4. 朋友的介紹
我當時剛開始寫文章,因此寫了很多告白文給我的朋友,有時候是生日,有時候是給她們驚喜的紀錄,有時候是簡單的聚餐。雖然工作壓力很大,但是我生命中有很多我覺得很棒的人,是他們讓我的工作壓力不至於壓垮我,因此,我當時寫了一系列的「像我朋友這樣一個女子系列」,當
✏️ 像我朋友這樣一個女子:Day 31 靠 wifi 就可以的女人、Day 115 我是妳星球上唯一的玫瑰、Day 255 永遠的戰友
二、學習紀錄
1. 讀書心得
讀到喜歡的書籍,當然要紀錄下來,在紀錄中,除了書籍的摘要外,我也會加入自己的真實感受,因為自己的真實感受,是讓你的讀書心得與眾不同的魔法粉末。
那時候還不知道 canva 這個好用的做圖 APP,因此,就是單純用文字紀錄書本的重點、自己的心得。
✏️ 寫過的讀書心得舉例:Day 65《1993》、Day 343《用12個習慣祝福自己》、Day 344《哪有工作不委屈,不工作你會更委屈》
2. 課程心得
我當時很信奉一個原則,就是在 48 小時內,在課後把自己所學心得寫出來,才能讓自己記得最多,因此這是我對自己的要求。課後寫心得這件事情,不僅當時幫助我的記憶,也讓我開啟了跟很多老師的認識的橋樑。
當時是我第一次大量開始上課,因此很多老師都是初次相見,但因為有紀錄下來,因此,現在每次回去翻閱第一次的課程、心得時,都會感謝自己當時寫下來了。
✏️ 寫過的課程心得舉例:Day 34 孫治華老師的簡報課、Day 61 第一堂大人學課程《尋找天賦與熱情的系統化作法》
3. 紀錄自己的實作
這一點是我在 2020 年開始的一個嘗試,那時候我想要練習經營 LinkedIn ,因此,我上完查詢了 LinkedIn 的線上課程,每天早上起來上一堂小課,看完後嘗試有自己的 before & after,因此有了這麼一個系列。
這件事情的好處是,藉由著紀錄, 讓自己每天一點點的進步。
同時,雖然寫出自己的實作,可能會有很多不同意的人,例如說,很多人如果貼了自己的健身動作,自然會引來不同派別的人意見,但如果真的有好的建議,指出了明顯但是我們不自知的錯誤,我認為是很值得的。
以當時的 LinkedIn 為例,我的英文不是很好,當時也沒有 chatgpt,因此,很多的錯誤我真的不知道,感謝讀者們一個一個指出,因此,雖然知道自己做錯事難免會覺得沮喪,但知道了正確的,我認為收穫最大的還是自己。
✏️ 寫過的 LinkedIn 學習過程舉例:從LinkedIn到履歷-LinkedIn實戰教學大補帖
三、專業文的寫作
開始將人家問你的問題紀錄下來
要找到自己的專業,並且開始進行「專業寫作」其實很困難,我自己剛開始的時候,把「別人問過的」,以及「我自己覺得希望大家知道的」這兩個寫下來,這也是我當時候開始寫職涯相關議題的開始。
當然現在往回看,會看到了很多可以再更好的地方,但不開始,永遠不會開始。
後來 2020 年維持一年的職涯主題文章,其實就是來自於這個 2017 – 2018 年日更開始的小經驗,在之後一連串的事情後,決定成為一年的實驗題材。
✏️ 寫過的專業職涯文章舉例:Day 37 人力銀行104 的秘密、Day 131 新鮮人面試的三個好問題、Day 223 不知道要找什麼工作時
除了以上的 8 點之外,在第一次的 365 天的日更後,我嘗試了更多的主題跟嘗試,有機會,我們可以之後再來分享,但這一篇主要是在「還沒開始的人想要開始」。
從比例來看,你會發現:自己的人生的紀錄佔據最大的部分,接著是學習,最後才是專業。
因為,這恰好是我們的生活比例組成,我們當然會希望,我們最後提供給大家一個專業的形象,但對我來說,這已經是進階的目標了。
我自己初期的目標其實只是單純的找一件事情做,讓自己的生活不要那麼無聊。(這部分可以看最近新連載的系列文《我如何踏上創作這條路》)
因此,文章的比例並沒有刻意的調整比例,也是因為這樣,暫時不刻意追求什麼,當時才能順利的度過日更一年的日子。
而轉變為以專業寫作為主,對我來說,是很後期的事情了,這點之後有機會我們再來說。
以上,就是針對這題的回覆,希望會帶給大家一點靈感:)
創作100問活動參加辦法
這是創作100問,每次我寫作的時候,都會打開這個大家的問題集,從問題被投票最多次的開始回答,歡迎你:
Step 1:打開此創作100問專屬 Slido(連結)
Step 2:你可以輸入你的創作問題(每個人不限輸入的次數以及問題)
Step 3:你可以對於目前有的問題進行投票,在每個問題的右上角有一個「👍」的符號,若是你也對這個問題有興趣,可以按讚(每個人不限按讚的問題數)
Step 4:我每次寫這個系列文之前,我打開這個 Slido,從按讚數最多(也就是排名最上面)的問題開始回答,每次回答一題。
同時,如果你對其中的問題有感覺,想要自己寫一篇屬於你自己的也是非常歡迎的~歡迎私訊給我你的文章,我未來如果有寫的話,可以放入列表:)
創作100問專屬電子報
如果你身邊有朋友會喜歡這個主題的內容,歡迎邀請他們訂閱這個系列的專屬電子報。
訂閱連結:點擊
或是複製貼上這個連結:https://hi.goldfishblog.tw/creator
如何看到之前 QA 呢?
我在我的部落格中有重新整理過,因此歡迎到我的部落格:點擊
我們下一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