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信:100個關於寫作的問題

2021年,是我邁入寫作第四年,越來越多讀者會寄信詢問我關於寫作的問題,我想除了透過信件單篇回覆,我整理在這邊,或許也可以給看到這篇的你一點想法。

關於個人品牌

讀者的問題是這樣的,他是一個有全職工作的人,在建立個人第二份志業的時候,發現目前還沒有辦法對身邊親近的人坦承,於是創建了另外一個身分,但是,他覺得自己有罪惡感,覺得自己不真誠,這件事情一直很困擾他。
 
 
我想起了我開始寫文章的第一年,2017年。
因為同步發表在blog以及私人的臉書,身邊的人開始知道,僅僅只是寫作這件事情而已,接收到了非常多的「關心」,例如:
- 你是不是工作太閒?(不是,我只是早起寫作、晚上回家寫作、搭捷運的時候寫作)
- 你是不是想要當網紅?(不是,要拍出那些美景、那些美照,太辛苦了)
- 寫這個會賺錢嗎?(我當時不知道,但我現在可以告訴你:會,寫這個絕對會賺錢,但需要累積。)
 
我還是在私人臉書上貼文,可是,我從來不主動宣傳,不主動說明,我採取的是一種默默地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的態度。
 
曾經有一度,我被公司的同事發現我會寫文章,我一度崩潰到不行。
(相信我,我真的非常非常崩潰,他們不會知道,在我的面前竊竊私語討論我的blog,讓我有多崩潰)
(或是,他們會說「阿不是很會幫別人找工作?也幫自己找一個啊!」)
(我不就幫自己找了一個我還蠻喜歡的工作了嗎?XDDD)
 
我覺得我又要成為那個很奇怪的人,我又要開始解釋,我真的好不喜歡。
 
加上那時候還是很多上述的流言蜚語,我曾經中斷寫作。
三天。
 
哈哈哈,就三天我就不行了。
的確,我沒有寫作了,我回歸那個跟大家都一樣的自己了,如果有人發現那個blog,我可以假裝很一派輕鬆的說「喔~那個是以前啦,你看我很久沒有寫文章了啊!」
 
 
這三天,我覺得好不快樂。
我在原本要寫文章的時刻,開始嘗試找出取代性的事情。
聽podcast、看YouTube、滑FB。
卻發現:我腦袋有很多想寫的東西,可是我沒有地方寫。
因為,我決定不要寫作了,我要跟大家一樣。
 
 
可是,我有一股從內心底處升起來的悲傷。
一直有個聲音說「如果連寫作都不行,那我還可以做什麼?」
 
 
於是,我冷靜下來思考,我在想,我最怕什麼?
我最怕被公司覺得我不務正業。
那如果,我當那個工作最認真的人呢?
如果我還加碼呢?當我的公司需要我的時候,我保證我絕對義無反顧幫公司呢?
那是不是,對公司而言就是一個正面的加分呢?
 
 
於是,我主動幫公司寫過了不止一次的徵才文,他們都不知道。
但我寫得很開心,對我來說,用自己的能力幫喜歡的公司一點忙,是我樂意的事情。
然後我的心開始安了起來。
我覺得,兩個我,在我的內心,其實是連在一起的。
用我的自己的方式。
 
 
我開始進行這樣的兩條路線,一條是我的本業,一條是我的寫作。
有些人兩邊的我都認識,有些人只認識一邊的。
 
我不刻意宣傳我的兩個身分,但是,如果有人詢問,我也不會否認。
因為,這都是我。
 
我沒有不喜歡哪個身分,相反來說,兩個身分讓我相得益彰。
我的本業,讓我的商業閱讀,有了一個可以實作的最佳場域。
我的寫作,讓我的本業、生活,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記錄。
 
流量啊、可以在這裡賺多少錢啊,反而都不是重點。
還是會有人問我的定位是什麼?
我想,活好我自己的人生就是我的定位,如果可以活得精彩,那就是對人生的加分了。
 
 
我跟讀者說,當你有兩個身分就像是:
你當了媽媽,不會一天到晚跟別人說「欸欸欸,我是媽媽,快跟我聊媽媽的話題。」
一個麵包師傅,他去旅行,不會一開口就跟別人說「欸欸欸,我是麵包師傅,快跟我聊麵包的話題。」
 
但這些,都不會影響,他們去結交新的朋友。
他們的身分,會在一個合適的時機被知道,然後得到「什麼!你已經是媽媽了?」「什麼!你是麵包師傅?」,這樣的驚奇,或許可以開啟另外的話題。
 
 
說到底,覺得自己有兩個身分的人,是我們自己。
寫作第五年了,我的心得是:
兩個身分能不能合而為一可能不是最重要的,你是否充分享受你每一個身分才是需要被關注的。
 
願你充分享受每一條路的每一分每一秒:)

關於寫作內容

讀者的問題是這樣的:我很喜歡閱讀,很想記錄我的收穫並分享給朋友,但閱讀心得總是難以下筆,最後就不了了之。有什麼方式,可以讓自己「先求有再求好」、或說服自己嗎?
 
「完美主義」不僅僅存在寫讀書心得,存在各種創作上,可能還存在你我人生各種事情上。對於創作來說,寫讀書心得是最快速的部分,你看了有感覺就會有產出,作者與出版社也樂於有更多人推廣好書。
 
我提供我自己對讀書心得的五個想法與兩個你可以馬上嘗試的寫法。
 
 
【五個我對於讀書心得的想法】
 
1. 不一定要看完一本書才能寫
讀書心得就是寫你自己有感覺的部分,你看到哪裡有感覺,你就寫哪裡。
通常當你等到自己看完整本書的時候,你已經忘記前面了。
 
我推薦大家我會做的兩個好方法:
 
(1)如果你想要一個人記錄:
我會看到有趣的句子就畫線、在旁邊寫下我短暫的心得,寫心得時候我就回顧,分段寫下,每段的我自己最有共鳴的一句話,以及我的心得。
 
(2)如果你想要一點互動:
我會拍下有趣的句子,放在我自己的一些私人小群組,跟他們分享我看到這段話當下最原始的想法。
 
從小的地方開始小小記錄,最簡單的心得就是把這些串連起來。
 
 
2. 不一定要寫跟這本書主題有關係的心得
一本好的書,會讓你想到許多事情,促進你進行更多額外的思考可能是一句話就打通了你過去的心結,那就是值得記錄下來的事情。
 
這中間,通常跟你自己的人生經歷有關係。我們都知道,人們不喜歡說教,喜歡聽故事。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沒有什麼故事可以寫,也不知道要怎麼寫。那麼,透過書中的某一句話,你聯想到你的事情(那就是故事),然後描述出來,接著寫你的想法,就是最吸引的。
 
最常見的句子是:
「這讓我想到......」
 
 
3. 不一定要寫長篇大論
長篇沒有不好,但不應該是你寫讀書心得的重點目標。讀書心得是「讀書後」的「心裡獲得」,而不是比字數的作文比賽。
 
還有一點,寫長文是需要練習與累積的,這件事情就跟游泳要游得久、山要爬的高、酒要喝的多(?)一樣,都是需要練習與累積的。
 
與其寫很長,還不如寫得直接切入重點。
 
 
4. 心得不需要字句的優美
人們喜歡看的除了書的重點外,其實是好奇你的故事與其中的連結。
 
小時候都需要寫讀書心得,有一個欄位是需要寫佳句,我很喜歡《哈利波特》,就打算寫《哈利波特》,卻發現,《哈利波特》沒有華麗的字句,造成我的佳句系列難產,但是,這讓我小時候非常驚訝,我一直以為,好看的書就是要寫得很麼,有很多修辭。
 
我自己思考,《哈利波特》吸引我的是快速的劇情推展,故事本身的吸引力大過於一切。
 
字句的樸實,反而讓讀的人閱讀順暢,這件事情後來我學到一個很文言的說法,叫做「老嫗能解」。
 
因此,你真的不用計較文句的優美,你在這本書中的感覺,才是最重要的。
 
 
5. 不用每一個章節都寫到
一本書,你可能最有興趣的是某幾個章節,你也可以寫那幾個章節就好。
 
你不需要像上課抄筆記那樣,做出很精美的一本書的筆記、總結,如果你看過我的書,就知道裡面的字是歪的,線沒直過。
 
你不是在交作業給任何人看。
 
看書的時候,適合你的書,會讓你有感覺,會讓你忍不住喝采,甚至是想要行動,那就把有感覺的、想要喝采的、想要做的事情記錄下來就好。
 
我總是在我回頭看我某些筆記的時候,看到我那時候的想法,以及感覺我自己又成長了,如果我只是寫書的段落重點,我不會看到我成長的軌跡。
 
你寫的自始至終都是你自己的足跡,從那裡到這裡,從這裡到你想要去的未來裡。
 
 
 
【兩個你可以馬上嘗試的寫法】
 
1. 寫最有感覺的那個章節
如果你現在想要寫一本書,但是你一直不知道要如何下手,你現在打開那本書,馬上快速回想,你目前為止(看完沒有看完都可以)最後感覺的一個章節,直接、馬上開始寫。如果你需要有人給你feedback,tag 小金魚的實驗室,我保證我一定真誠回覆。(或是你直接把你寫好的,回信附上連結,我一定回覆,我知道寫作需要讀者,我樂於當每一個人的第一個讀者)
 
2. 寫下你最喜歡的金句
沒有人不喜歡看金句,如同我在準備明天的讀書會直播的時候第一手整理的也是金句,僅僅只是列下金句,本身也是非常吸引人的。
 
例如,這是我昨天準備三本書的時候各自取出的一個金句,每一個金句你只要願意,都可以延伸出你自己的故事與想法(也是這樣,線上讀書會會變得非常有趣,不僅僅是看三本書,而是看一個人的人生如何跟這三本書產生交集)
 
這些金句,你可以直接做成是好看的圖卡(Canva是你的好朋友),po在自己的塗鴉牆、顯示動態、粉絲團,都是很吸引人的。
 
Ex
「魅力人士不一定得天生外向,外表也不見得要多吸引人,更沒有必要改變自己原來的性格。」-《魅力學》(P.15)
 
「不必在擁有伴侶的前提下,才能提升自己給予愛和接受愛的能力, 只要我們願意從今天開始敞開胸懷,就能接納讓愛圍繞我們的機會。」-《7週遇見對人》(P.39)
 
「賣商品之前,先賣自己」-《業務之神的習慣》(P.37)
昨天有一個讀者回信,他詢問「創作者在創作時偶爾真的會有遇到瓶頸的狀況,前幾天我就突然甚麼都不想寫,不知道小金魚之前有沒有碰過類似的狀況?」
 
我昨天簡短的回覆「好像也會有,那我就去做其他的事情,等我有靈感再說XDDDD」,但我今天覺得這樣寫太短了,我想要用一封信的時間來回答這個答案。
 
我會分成兩個部分:
一、萬維鋼《高中學習》中談論「創作」與我的經驗
二、訓練寫作的集中思維最好的方式 - 日更 feat.《原子習慣》
 
 
首先,我覺得萬維鋼《高手學習》這本書給了我一個很科學的答案。
如果各位有買這本書,我的思考來自於P.150 - P.195,萬維鋼在這個章節嘗試討論「創造」這件事情。
 
他提到兩種思維,第一個叫做「集中思維」,第二個叫做「發散思維」。
 
什麼是集中思維?集中思維用我自己的話來理解就是:你有一個邏輯,並且按照這個邏輯思考、做決策,例如你算數學的時候,用的是集中思維,你使用一個公式,並且邏輯思考。例如說我在做客戶簡報的時候是集中思維,我知道如何做簡報,找資料,並且完成這份簡報。
 
集中思維像是有一條大馬路,就順著大馬路走。
 
 
而「發散思維」剛好相反,它沒有邏輯,任意讓思緒飄散,聽起來怎麼不是很好?
 
但是當你已經有一定的思維的時候,從你固定化的思維釋放出來,開始天馬行空的去找尋可能性,就可能會迸出好的靈感來。
 
 
你有沒有過那種時刻?就是一直都想不出來,結果散個步、洗個澡、洗個碗,結果你就突然想出來了!
 
那就是發散思維在作用。
 
發散思維可以在後台運作,也就是說你以為你沒有在思考,但是發散思維在運作著。
 
而我們要如何讓發散思維運作,有兩個關鍵:
 
1. 我們在某一塊的集中思維很足夠,也就是這件事必須你投注了一定的心力、時間。
 
2. 然後不做任何思考,可能是去洗澡、散步、織毛衣、洗碗、打掃家裡,等等,當你的發散思維有機會在後台運作。
 
 
於是,我才會回答「我就是去做其他的事情,等我有靈感再說。」
 
這種靈感在書中稱之為「慢直覺」(Slow hunch),也就是說者靈感不是輕易產生的,它要求你之前必須在這個問題已經花費了大量的集中思考的時間。(P.158)
 
這是我覺得靈感來源最好的解釋。
 
 
 
而下一個問題就是:如果你是創作者,如何在生活中大量練習寫作的集中思維?
 
我的作法是日更。
 
例如,昨天讀者回覆「原來講三天做甚麼也可以一篇! 哈哈」,沒錯,對我來說,我是在練習我的集中思維。
 
我將所有我想到的事情都寫下來,並且思考這些點我可以各自如何呈現成文章,我昨天晚上在粉專發布了上週華爾街日報導讀的心得,那篇文章,我從導讀結束後就在思考該如何寫,到了昨天看了一片LINE的報導後,突然有了靈感。
 
沒有辦法求每篇文章都是爆文(那同時也不會是我的目標),但是,我嘗試的是:每一個題目,我是不是可以有一個我自己覺得更進步的寫法。
 
不論是更流暢的表達,或是融合更多過去的經驗,讓文章的豐富度提高。
有沒有辦法同時做我的日常紀錄,讓我在未來可以回味?
 
 
日更,不斷的每天思考,然後變成一篇一篇的文章,有時候寫差了也沒關係,一直寫,你會有天思考到更好的寫法,然後你就進步了。
 
 
例如,你現在問我如果要養成日更的習慣,以前我只會說自己的經驗,但我在上週六的《原子習慣》的讀書會中,拆解出了自己為什麼可以持續寫作的原因。
 
日更是我的原子習慣沒有錯,但是,我為何可以有這個原子習慣,連我自己都好奇,而《原子習慣》這本書給了我全部的答案。
 
同時我發現,有原子習慣的,還不止我,我的偶像(?)富蘭克林根本就是原子習慣的第一代XDDD 他有超多原子習慣的紀律在身上的。
 
能夠跨世紀的將這兩本書放在一起看,我覺得是一種「發散思維」在作用,因為我想到這個主意,是我坐在我男友的機車後座放空的時候,突然在某個紅綠燈靈光乍現。在那之前,為了《原子習慣》與《富蘭克林》這兩個讀書會如何安排與交集,我想了大概有兩個禮拜了。
 
而我這次在看《原子習慣》的同時,又發現它可以跟《7週遇見對的人》相互映照(很妙吧,但這世界上的知識就是如此融會貫通,只要你願意,你可以一直發現)
 
這就是遇到瓶頸我的想法。

關於寫作心法

讀者的問題是這樣的:我想問心情不好的時候怎麼寫東西?我想嘗試日更,但心情不好的時候,實在是很難下筆,想請問你都怎麼辦?
 
我覺得有三個地方是我在這四年寫作中的改變:
 
 
1. 心情不好的時候不一定要寫作
首先,寫作對我來說是一個舒壓的方法,但不一定對每個人都是。
我自己在寫作的過程當中,獲得了極大的療癒效果。
因此,我越寫作,越開心;越開心,越幸運;越幸運,越喜歡寫作。
這是我自己的正向循環。
 
我知道,每個人療癒自己的方法都不一樣。
 
我自己在還沒發現寫作之前,我最療癒我自己的方式是:洗頭髮(因為我長髮)、做指甲、按摩、作臉、睡覺(睡很多)。
每次心情不好的話,我就輪流做這些事情。
 
後來有了寫作後......我還是會做這些事。
為什麼?
因為我是大人,我不做選擇的XDDDD
 
跟寫作比起來,沒有比較好或是我比較推薦的。
我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最適合的,而且可能會變動,這都是正常而且合理的。
 
 
2. 如果要寫,那不一定要公開
我第一年日更的時候,用的是Evernote加上它搭配的免費陽春的blog。
我那時候雖然每天都寫,但是我也會寫一些內心的世界,是那種很混亂、可能我現在回去看,我也看不懂(我很多當時的文章現在回頭看只有滿頭的黑人問號)。
 
但是,寫作為我帶來了舒壓,那就完成了寫作的價值。
 
我覺得,寫了不一定要公開,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不是任何事情都適合公開分享。
但單純寫下來抒發自己的心情,我覺得未嘗不可。
 
因為,寫下來,是你自己跟你自己的對話,讓自己永遠做自己最好的受眾。
 
 
3. 日更是一種對於自己的期許,而不是一種壓力
我知道很多人可能是因為日更接觸我的,很多人也想要嘗試。
我非常鼓勵,寫作一定是一個很值得的投資。
但不代表其他的方式不值得,也不代表這是唯一值得的投資。
 
我的經驗裡,文字總是輕輕地撐起我,在很多我手足無措的時候,如同你們的回信,也總是輕輕撐起我一樣。
 
我相信,「支持與療癒」才是文字的本質。
文字不應該是壓力,如果你日更,你發現你壓力很大,我會建議,或許你可以改成周更、月更,甚至是更換形式。
 
很多事情,了解、喜歡、支持但不一定適合自己。
 
我喜歡我讀者回饋的時候說的「日更是一種精神,而非形式」。
 
這是我對於日更的最美好的註解,謝謝我的讀者替我說出了我沒有說出來的話。
我最近有一些人生的最新心得,想要跟你們分享,一切從讀者私訊我的一句話開始:
 
「為什麼我寫作感覺是痛苦的?」
 
 
1. 你們覺得我算是有被動收入的人嗎?
 
我詢問讀者你寫作的目是什麼?
讀者回答:想要以後有被動收入。
 
老實說,這是我最近腦袋一直在思考的事情,關於人們口中所說的「副業」、「被動收入」或是「個人品牌」。
 
我是否算是一個有被動收入的人呢?
如果有的話,我是否應該放大我的被動收入呢?
如果要的話,我應該要採取怎樣的行銷方式呢?
我的個人品牌策略是什麼呢?
 
等到我腦袋繞了一圈之後,我突然驚醒:
我的方向錯了。
 
從頭到尾,我的文章、我的讀書會(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的初衷就不在為我帶來收入,而是「寫作是我下班的秘密計畫」。
如同今天一樣,很少的人知道我完成那一份又一份的B2B簡報之後,我的下班是來到了咖啡店看書、寫文章。
 
當我悖離了這個初心,我就會感受到巨大的力不從心,以及違反我本心的不適應,我甚至會不知道我要寫什麼文章。
 
這就像是小時候聽到的海鷗的故事。
一個男孩一直跟沙灘上的海鷗做朋友,但自從有人請他去抓海鷗後,海鷗再也不來了。
 
寫作是我的海鷗,我想,盡可能的享受我寫作的初心與快樂。
 
可能你們覺得我有被動收入,或是有副業收入,這是事實。但根據我的計算,這些與我的支出,可能剛好只達成了平衡而已。(畢竟你們也知道我是一個excel記錄狂,每一筆的收入跟支出我都有記錄下來,因為財務朋友提醒我:不要再賠錢了,要長大,哈哈哈)
 
我一直覺得:宇宙開始讓我在這部分的支出與收入達成了一個平衡的循環,是它對我長期寫作的一個鼓勵。
 
今年我還是會專注在我的本業上,還是希望可以每天寫電子報(尤其是很多的看書心得,我真的覺得可以看書、寫心得、寫電子報讓我好滿足好快樂),快樂地準備我的每週線上直播讀書會每個月的線下讀書會,如果有緣分,我們會在活動中見面的。
 
 
 
2. 我總擔心我是不是傳達了錯誤的訊息
 
我問讀者說「那寫作是你有興趣的事情嗎?」
讀者說「我也不知道!想說先寫寫看。」
 
這個問答我很常回覆。
我總在想,是不是我傳達了錯誤的訊息?
 
是不是我讓大家覺得人人寫作都很快樂,都可以很有收穫?
老實說,我自己不知道。
 
但我可以分享一件事情,我曾經在2018年結束了連續365天的寫作後,自信滿滿覺得我可以挑戰連續365的vlog(就是拍影片)
 
可能你們有些人已經在笑了。
沒關係,可以笑大聲一點。
 
因為我大概三天就放棄了。
 
我完全不是做影片的料。
我對於影像、畫面完全沒有想像,想腳本讓我覺得好花時間,一再的重錄也讓我很筋疲力盡,我很快就放棄了。
 
至今那些可能都還是我的黑歷史。
但,我並不覺得這樣會如何。
 
我一直覺得:每個人有每個人擅長的表達的方式。
在現在,你不一定要透過寫作(儘管我知道很多人提倡了寫作的好處),但是,你可以多元嘗試,找到你最好的表達方式。
 
我必須承認,寫作是我的天賦,是上天給我的禮物。
但我在其他的表達方式,不如我在文字的快速與順手。
 
我很小就熱愛寫作,我從國小就喜歡寫,然後國中、高中我都是雜誌投稿刊登的常客,我寫到編輯寫信來問我是男生還是女生(因為我的本名非常男生名字),大學又念了中文系,2017年開始自主的寫作。
 
因為我非常喜歡寫作。
真的從中得到很多快樂。
 
但如果你問我,我會鼓勵你從不同的地方去找自己的長處。
例如,我就發現我最新是很喜歡自己一個人說書,這也是線上讀書會的由來,我還很想要在clubhouse講很多書的主題,例如世界渣男徐志摩比鋼鐵人更鋼鐵人的是鋼鐵人馬斯克的媽媽,等等。
 
我想,我可能是發現除了寫作另外一個我喜歡的事情。
就是說自己喜歡的書。
 
我希望你們也可以盡量嘗試。
會有一個你擅長的,只是你還沒發掘而已。
 
 
 
3. 這兩天喜歡的書萬維鋼的《高手學習
 
我舒壓的事情之一就是看書,在寫這篇文章前看了《高手學習》的一個PART,大約50頁,還看了吳育宏的《B2B簡報聖經》第一章,也大約50頁。這就是我日常的看書過程,可能會一次看不只一本書。
 
明天會準備週三的讀書會直播,然後我會融合每個禮拜看的新知。
我特別喜歡這樣,我覺得書籍本身應該是互相融會貫通的。
 
這在《高手學習》這本書也提到同樣的概念 - 慢直覺 (slow bunch) ,指的是靈感不是輕易產生的,它要求你之前必須在這個問題上已經花費了大量的集中思考的時間(P.158)。
 
我特別喜歡《高手學習》這本書,很多人認識萬維鋼是因為「得到APP」上他的音檔,但我其實沒有聽過他的得到APP,我是從mentor的臉書推薦,然後從我男友的書架上借的。
 
可是我很喜歡,我覺得對於我這樣喜歡融會貫通不同書籍、不同思維的人,萬維鋼是我很好的學習對象,而且,他日更,哈哈哈。
 
日更對很多人來說很難,但我身邊就有一個于為暢不但日更,而且電子報還是付費的電子報,現在又來了一個萬維鋼,日更的品質是高中之高。
 
我非常慶幸,我能有機會看到他的書,認識一個好的典範。
 
當你做一件事情,看到前方有更多值得學習的人時,你就會覺得你的秘密計畫很值得再繼續做下去。

讀者寫信來詢問,自從也跟我一樣開始寫作之後,寫家庭的事情,兄弟姊妹有意見,寫自己努力的經過,有人留言要知足常樂,家人則是希望不要寫這些。​

這些都不是她的本意,她想要表達的也是被愛包圍的幸運,同時鼓勵大家一起努力向上,改變人生。​

所以她很挫折。​


看了她描述的細節,我其實很想要抱抱她,覺得這些自己內心的小劇場和他人的話語,是如何不容易度過,是要如何碎裂了一地之後在自己小心翼翼撿起,避免自己再度被割傷。​

身邊人的不理解,讓自己和自己打架(難道我不能寫自己真心想寫的內容嗎?),同時讓自己與他人的想法打架(為何他們都不能接受我的想法,不能跟我一樣的想法)。​

這個過程真的不好受,不能說這是寫作必經的過程,但是是很有可能會遇到的狀況,我自己也遇過這樣的事情,而且還大哭的兩天(哈哈哈哈哈,對,我還哭了,哭了兩天呢~),我後來思考發生這樣事情的意義是什麼?​

於是我有了以下屬於我自己的想法:​

1. 如果這個說話的人對我來說不是重要的他人,那麼我維持我的格言:「這世界只有兩種事,乾你屁事 與乾我屁事。」我會同時與這樣的人保持距離。​

我舉一個例子,我過去很喜歡寫讀書心得(現在依舊喜歡),因為寫讀書心得的,都代表是真的喜歡這本書,自從我有了粉專之後,如果可以,我會盡可能的tag作者,表示自己的喜歡。後來,我發現我被私下寫了一篇文章,說我是一個蹭熱度、沽名釣譽的人。​

雖然覺得很委屈(是真的委屈),但兩天後,我就解除好友,再也不來往了,我把這個方式當作是其中一種人脈斷捨離 的機會。​


2. 如果這個說話的人是重要他人,或是對我的影響(尤其是心理)影響很大,我會衡量心中的得失以及下筆的內容。​

其中,家庭的關係是最複雜的,家人的思考邏輯是最無法以理性思維突破的,因為這是他們多年以來的慣性,而改變他人的想法、觀念太難。​

寫作對我來說是一件快樂、療癒、抒發內心的事情,我會希望從中找到一個會讓自己開心的方法,因此,我會思考是否未來少發表某些內容,或是在說敏感的事情時輕描淡寫。​

你可能會覺得這樣是不是就代表寫作無法無話不說了?的確,但我本身的目的不是無話不說的寫,我本身的目的是抒發心情,但這樣的抒發心情,會帶來另外的心理壓力時,就違背了我的本意。​

這就像是,我第一年寫365篇文章的時候,寫工作的次數比現在多很多,但後來被那時候工作的同事意外發現而傳閱,我就再也不寫工作的事情。(同時我也把所有只要有提到工作的文章都下架了)。​

不寫工作,我還是很多事情可以寫,如果沒有那麼多事情可以寫,那我可以創造新的可以寫的事情,這世界一定有其他可以讓我源源不絕寫作的題材,我是這樣想的。​


這是寫作五年來我內心自己調適的想法。​


寫文章對我來說,從紀錄生活、到紀錄我覺得值得紀錄的時刻、到回憶、到療癒我自己、到傳達我自己的想法,一路到了現在,我覺得:​

寫作像個修行。​

你需要面對自己、面對文字、面對他人,你如何面對這個世界,如何與這個直接互動,最後你會發現,你在寫作的同時,也同時在決定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更同時在告訴他人你是一個怎樣的人。​

如同《隱性優勢》這本書寫的:​
「重要的不是你從何處來,而是你將往何處去,引導別人該如何看待你的軌跡。」

關於電子報

我是在2020/7/2 開始嘗試自己的第一次電子報,第一次發送給52個人,首次的主題是「最常見的職涯問題100問」,回答讀者100個關於職涯的問題,每週一到週五,每天一封信回答一個問題,初期的訂閱者都是發問者,或是對這個議題有興趣的人,後來發展到LinkedIn的撰寫,再到現在以「讀書心得」以及「回覆讀者問題」為主。​

截至2021/3/9為止,總訂閱人數是721人,開啟率是59.15%,使用的發信系統是convertkit,發信的email是付費的Google workplace。​

我現在還在第一年,目前是第9個月,第一封信是發送給52人,截止2021/3/9為止訂閱數是721人。​

我不是很確定我的訂閱戶算多還是算少,例如《原子習慣》的作者James ​ Clear來說,他的訂閱數是100萬,那我現在的700多人算是非常少。但我一開始並沒有幫電子報設定KPI,所以我對數字的比較相對來說比較沒有感覺,老實說,訂閱用戶也不是我會在意的數字。​

退訂是一定會出現的狀況,以數字來說,目前平均大約每天都會有0 - 1個人退訂。​

一開始內心會有點糾結,並不會持續太久。因為,我自己有過同樣的經歷:有些作者你曾經很喜歡,但是看著看著就不看了,這是源自於彼此的狀況會改變,不管是你或是作者。​

當彼此的人生階段不同時,需要的內容也不會相同。​

對一個創作者來說,這是現實,無需太在意。​

我認為,這件事情跟經營自媒體很像,只要你想要創作(文章、圖畫、YouTube、podcast,任何形式),公開的那一天開始,就會有人喜歡,同時也會有人討厭,會有人從喜歡到沒感覺,也會有人從沒感覺到喜歡。​

我很喜歡一句話「有人多喜歡你,就有人多討厭你。」這句話我很常反過來想:有人多討厭你,就會有人多喜歡你。​

我關注的,始終都是喜歡我的人,並且創作我自己喜歡的內容。​

尤其是自己喜歡的內容這部分,雖然我很喜歡看書跟分享我的實作與心得,但有些時候就是沒有心得,那也就不寫了,尤其是日更,會讓一個人是處於沒有辦法假裝的狀態,因為你每天都要呈現在讀者面前,如果今天的你跟昨天的你不一樣,很快地就會被發現。​

我很少主動推薦我的電子報,我的電子報訂閱連結目前只出現在我的blog文章後面。會這麼做的原因很簡單:​

如同我前面說的,我其實沒有幫電子報設定KPI,所以,我沒有什麼壓力。再來,如果大量訂閱之後,有大量的退訂,會對於你的mail server產生扣分,你的mail就會比較容易被擋住或是進入垃圾信箱 / 廣告信件。​

基於以上兩點,我是緩慢的增加的訂閱數,大部分都是來自於主動搜尋為主。​

電子報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好跟讀者溝通的橋樑,我觀察我的讀者其實都偏向內向者,一對一的回信對他們來說會是比較安心的作法。我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儘管我的文章在粉絲團也會有,但是粉絲團的留言絕對收不到600個字的回信,可是在信件,我很常收到很長的回信,甚至很多很個人的心聲。(當然也很多「哈哈哈哈哈哈哈」跟「愛心刷一排」,這個我懂,畢竟這些都是我們的小梗)​

信件的互動方式,對我的讀者來說可以暢所欲言,雖然感覺有點老派的互動,但我很喜歡。​

▌免費訂閱小金魚電子報

▌按讚小金魚的人生實驗室粉絲團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