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100個最常見的職場生涯規劃問題懶人包】
我發起了一個企劃,蒐集了網友超過100個關於職涯規劃、生涯規劃、轉職的問題,其中包含了如何使用LinkedIn等等。
從2017年開始我寫了超過400篇文章,幫網友做過超過50次的職涯諮詢,超過10個求職者直接找到工作,最常聽到的回饋是「來找我的終於不是那些junior的工作了。」
職涯諮詢的時候,我發現很多人的問題其實很雷同,其實如果有一個問題集可以讓他們先看過或許就不會那麼不安了。
於是,我募集了網友們100個最困擾的職涯問題,謝謝大家的轉發,我在三天內募集完成。
2020/7/1開始,我每週一到五依據填寫的順序回答問題,這個系列在2020/12/1結束。
所有的FAQ都搜集在這個頁面裡,並且將問題分成五大部分。
Linkedin 教學
昨天我列舉了目前LinkedIn的修改清單,今天我們修改一個東西就好。
「照片」
linkedin上有兩個需要照片的地方,我們就修改這兩個地方就好。
□ 大頭照
□ 背景(背景的修改只能用web版,無法使用APP)
為什麼要認真挑選大頭照呢?
我第一次看到的時候想,不對啊,LinkedIn不是都是文字嗎?充滿了職場的專業感,為什麼還需要視覺化呢?
哦不,因為,LinkedIn有很多地方是可以放相關的作品、YouTube連結、新聞等等,善用這個功能,可以讓你的LinkedIn吸睛,因為人畢竟還是視覺化的動物,我們必須要善用這點,幫我們的LinkedIn加分,我們的視覺化素材包含了影片、照片、研究報告等等。
因此,我們的目標:
今天進入了一個第一個我覺得棘手的部分,前面的大頭照、背景照、個人資料都是小菜一碟,今天進入「寫個人簡介」的部分,就會讓人覺得很麻煩,不光你們覺得麻煩,我今天打開線上課程看到這個內容,我也覺得麻煩(大笑)。
所以,我的作法是這樣的,今天是第一次寫LinkedIn的summaries,我會想要用「先求有再求好」的態度來完成。
因為,我不是現在馬上需要使用LinkedIn找工作,我的目標是現在先讓LinkedIn看起來是有個樣子。後續再來微調。
那我們今天要怎麼做呢?
本日文章終於要來到了我們一開始設定這個小企劃的初衷了,那就是「讓自己的LinkedIn Skills有人按讚」,因此,照片有了、背景圖有了、基本的Summary也放上去了、基本的工作經歷也放上去了(好啦,我承認還有很多可以改的,但我們可以做出一個樣子),接著,就是Skills啦!
說到這個Skills,我一直覺得,一定有一個清單,可以讓我選有什麼skills可以填上去,加速我們的速度(有50個可以填寫啊~),而且,我覺得在就業的市場上,應該是有對於某個領域的能力有top skills才對,於是,我開始著手搜尋。
然後,我還真的搜尋到了。
上次整理了矽谷阿雅關於 LinkedIn 的直播內容(這裡)以及整理了Hank Chiu撰寫關於如何挑選 LinkedIn 的大頭照挑選注意事項(這裡)之後,我覺得雛形有了, 但是我想要更知道每一個欄位我應該要如何寫,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情。
於是,我之前決定我要來至少上一門關於 LinkedIn 的線上課程,購買課程的地方是 Udemy。
為什麼選擇Udemy呢?因為我弟是Udemy的瘋狂愛好者,他在Udemy上不知道買了多少Python的課程(線下學、線上學、線上線下整合的家人代表就是他)。
是說我之前也沒有在 Udemy 上買過課程,我在關鍵字輸入了「LinkedIn」,顯示的前幾堂課有一堂完全吸引了我的目光:
Hi 各位,我是小金魚,非常謝謝大家一路陪我把LinkedIn完整,我是當作我自己要認真修改自己LinkedIn的心情在寫這個系列(廢話),我希望透過這個系列分享:
① 如果你想要做一件事情,你不用孤單的做,你可以找大家一起做。
有他人當夥伴,除了不孤單之外,還可以獲得很多額外的驚喜。(人生真的有很多值得期待的事情)
② 如果你想要做一件事情,你不需要急著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這個系列的完成以月為單位,但是是我覺得舒服的速度。
因為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速成,既然不能速成,就用自己可以接受的速度進行。
③ 學習一件事情,需要投入時間、精力、有時候需要投資點錢(ex買課程),每天一點點時間、不用一開始花太多錢,是具體可以操作的。
這篇文章會集結我在這個小企劃裡讀者分享給我的想法,我改進前後的對比,以及獲得讀者同意後,也提供他們的LinkedIn給大家參考。
因為要研究 LinkedIn 而意外認識了 Hank Chin(LinkedIn 連結)。
認識 Hank是一個意外,我之前有寫過我是于為暢的完全訂閱的用戶(介紹文在這裡),有一次訂閱用戶有一個私下的直播可以認識彼此,我那時候就說出我剛剛開始了關於 LinkedIn 的小計畫,那時候暢哥說他有一個朋友專門幫助別人用 LinkedIn 找到高薪的工作,我覺得很有趣,於是我就開始接觸了Hank,才發現他是一個職涯教練。
本來要買 Hank 的書,但是書沒貨了,我跟 Hank 提到這件事情,Hank跟我說,他有電子書,於是我就購買了。我上個禮拜寫關於「LinkedIn的大頭照以及背景挑選的注意事項」(連結)就是從他的電子書中學習到的。
(Hank Chin的電子書:LinkedIn進階電子書(4th): 如何解決常見LinkedIn問題,強化個人品牌,加速職涯發展(持續更新)》)
文字簡短,但是非常受用,而且這本電子書會不斷更新。
昨天,Hank 聯繫我(當然是透過 LinkedIn,有了 LinkedIn 之後彷彿開啟了另外一個世界),Hank跟我說他出另外一本電子書《如何克服自我懷疑與恐懼,讓你的職涯與商業發展更好》。US$19(結帳code欄位鍵入hankbelieveme),輕薄的49頁,但裡面的14個技巧非常受用,我昨天在通勤的時間看完了第一次,我覺得非常適合推薦給你們,而我在這裡學習到了三件事情。
轉職、職涯規劃
我覺得這個是一個很關鍵的事情,回想起我第二份工作時,其實我也完全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幹嘛,而且我每天都問自己:
「萬一我30歲還在做這些事情怎麼辦?」
我想先跟內心有這些問題的人說:其實我們可以放下這些擔心的事情,至少可以不要那麼擔心,因為這是常態。
首先會有這樣擔心的人,我覺得其實反而是比較不用擔心的。
有一句話說,「不怕你不知道,就怕你不知道你不知道。」
就是你身邊的人沒有跟你意識到一樣的問題,他們都覺得日復一日做著一樣的事情很不錯,但是你一點都不覺得這樣很好。
在這樣的環境底下,你沒有其他的參考來源,你的內心疑問會越來越大,可是身邊沒有人可以印證你的疑問或是解答,於是你會開始對自己很混亂,也會開始迷惘。
2. 找到在公司內部想做的事情
大部分的老闆不會反對你多做一些。
你可能會擔心同事認為你搶了功勞,這點我覺得要看同事的個性以及你的個性,我分成下面四個象限:
同事喜歡邀功 | 同事樂見其成 | |
你想要表現 | 在做事之前,你需要點暗黑的辦公室相處之道,避免還沒做好事情就在老闆面前被黑掉。 | 那你可以大方的跟老闆報告這件事情是你自己做的,當然啦稱讚一下原同事的協助保持一下兩邊的友好關係是必要的。 |
你只想要經驗 | 把功勞都給同事,為他人嫁妝雖然聽起來很笨,但是各取所需,對我而言,在這個階段是說得通的。 | 那就是事情被默默完成,雖然有點可惜,但我覺得每個人每個階段的個性不一樣,在職涯前,先想大方向,再來想要怎麼做。 |
- 讓你對其他部門有更多的理解,有助於跨部門的溝通以及未來轉職時的職涯參考
- 確保你了解公司的最新動態,這點很多人忽略,但是資訊的不對等是很多問題的來源,因為,跨部門的認識,有助於你知道更多的資訊。
- 我怎麼會傻到用三年確認自己不喜歡補習班老師,但還是又做了一年呢?
- 為什麼我會擔心我這輩子只有補習班老師這條路可以選呢?
很常哭,覺得絕望,回到自己租的小套房,覺得自己是loser,怎麼會一事無成到一直都只能住小套房(小套房表示無辜)。
而是想:這些工作裡面,有什麼是你喜歡的部分(注意是「部分」,不是「全部」)。
再來思考有沒有一個工作可以把你喜歡的部分增加,然後你就會更喜歡這個工作多一點。
問題細節:
比如我的領域是商學、法律與金融科技,可是每當面試的時候,就會被說很欣賞我的經歷,但是擔心大材小用或是希望能再多學一點公司的工具再來任用當時面試時的職位或是JD的要求。
***
這點沒有在嚇唬大家,來找我諮詢的,10個有11個都有這個問題(包含那個還沒來的)。
夜深人靜的時候都會想到自己的未來何去何從,不要說你們了,我都會。
只是我最近夜深人靜都在寫信給各位,然後就很累的睡著了,暫時沒時間思考這個問題(笑)。
我自己的觀察是:這是正常的。(真的)
來找我諮詢者年紀從大三到45歲的都有,從大學生到總監,你可能一時很難想像。
但其實也不難理解,想成我們爸媽就好了,我們的爸媽也一定很常懷疑人生跟擔心職涯吧。
什麼是太鑽牛角尖?
例如,一個你想要的目標,很明顯非短程可以實現,因此以年為單位的耕耘,確定是必要的。
可是卻一直覺得要花很多時間,萬一失敗怎麼辦?這個對我而言,就是太鑽牛角尖。
2. 面試時被公司擔心大才小用
碰到這個問題,你真的可以思考是不是你自己太害怕失敗而選擇了簡單的路。
說一個真實的案例,我曾經諮詢過台清交成的大四學生,他們因為對未來太徬徨了,當我問說「未來有沒有什麼目標」時,他們回答「因為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想要先當行政。」
原因是,他們不想要找工作找很久,覺得行政這個工作是最好找的。
這也是我一直告訴自己要小心的。
我難免也會有很累的時候,有那麼一瞬間會問自己「我是誰?我在那?為什麼我在這裡?」(好,我承認可能不只一瞬間)
加上年齡與薪資這兩件事情,不管你在哪裡都會遇到,這件事情無庸置疑。
但就像是菜單上的餐點太多時,點餐的速度會變慢、開始出現選擇困難症一樣,當你的最終選擇只能選一個時,的確是需要費些心思的。
✔︎ 1. 方法之前,我想說的是「更多選擇」這件事情
不論在任何時候,做任何決定,我都奉行一個原則,那就是「選擇一個,是為了讓未來的我有更多選擇」。
職涯這條路,把自己走窄了,只會痛苦。
✔︎ 2. 最好的方法是諮詢前輩/摯友/該領域的人
對我而言真正有效的方法不是去做評量表,而是直接詢問他人。
但不是讓你隨便路邊找一個人來詢問,這樣是沒有效的。
☞ (1) 詢問過去的老闆自己的優缺點
我幾乎不只得到一個答案,而且更看清自己的優缺點。
要問這個問題?
因為,未來的你會變得如何,跟過去的你是有很大關係的。
自己看自己跟別人看自己,差距其實很大。
但是,職場不是戀愛,沒有人有義務讓你喜歡,相同的,你的第一優先也不是讓他人喜歡你這個人。
用一個第三人稱的視角,去觀察為什麼他可以做到那個位置,去蕪存菁的學習,才是最重要的。
一個成熟的工作者,在我的心中,你可以討厭他人,但不至於需要在職場上讓人際關係緊張。
我親眼看過,每一次離職都搞的像是世界末日,但業界很小,所以幾輪之後,那個產業就待不下去的狀況。
☞ (2) 詢問值得尊敬的前輩
職場上或是身邊是否有讓你覺得閃閃發光的前輩?不用多,1-2個就可以了。
因為,無論你喜歡或不喜歡,他們站在高位,看得比你還清楚,因此,他們對你評價可以收著。
那為什麼要問尊敬的前輩呢?
首先,你對於前輩的防備心比較低,你對於任何答案的接受度會提到。
例如,我曾經收到的評論是「很努力,但是可以學習如何快速解決問題。」
我第一時間很不滿,覺得要是可以快速,我還需要很努力嗎?(天啊,想打那時候的我)
前輩提醒我,努力是基本盤,他重新分析了一次我在那樣的局面可以如何更有效,講話的方式、溝通的流程應該可以如何更好。
通常前輩的經驗分享,也可以讓你從中得到很多業界的狀況、薪水的範圍、注意的事項、甚至是人脈的介紹等等。
☞ (3) 如果你想要更進一步,直接問該領域的人
很多人被自己限制住,覺得自己沒有人脈,無法知道很多事情,所以都是they的錯。
我們要成熟點,沒有人脈,是自己的錯。請自己拓展,自己去認識別人。
如果你希望別人認識你,但別人不認識你,至少有一半的錯在自己身上。
因為站在原地,不會有人突然很興奮的想要來認識你。
你可以根據前老闆們、前輩提出的內容,去找到已經在這個領域的人,私訊詢問他。
尤其是MBA身邊的同學、課堂上的老師、或是來演講的講者等等的,都是可以挖掘的寶藏。
✔︎ 3. 最後,問你自己
Q:不知道哪種工作適合我,主管覺得不合適叫我走人。
首先,被主管說不合適走人的心情一定是奇差無比,這點很值得去吃個大餐、喝個酒,或是情緒一來哭一下,我都覺得很合理。
但其實我們換個方向想,也許是宇宙真的覺得你不適合這個工作,因此讓你不要繼續留下來。我人生中曾經在一個二選一的面試中最後落榜,那時候很懊惱,不到半年,我就聽到業界的朋友說,那家公司已經要收掉了,而我那時候剛好在另外一家公司手上正要開始一個有趣的專案。
這就是人生。
允許自己難過一下,但在整個人生當中這其實是一件小事,所以,也不用太難過!
第二,我們思考一下「不知道哪種工作適合我」,是一個怎樣的概念?
我觀察會這樣說的人有三個共同的特性:
1. 每份工作年資<1年
2. 工作經驗在3次以下
3. 具體說不出來自己在工作中的重大成就是什麼
簡短說一下這三點的更具體的意義以及我的想法是什麼:
📌1. 每份工作年資<1年
你可能看過很多文章都會建議你一份工作至少待2年,滿三年可以離開,理由是這對人資而言是一個比較穩定的表現。
的確,人資會因為每份工作的時間過短而對一個人的穩定度產生懷疑,但畢竟離職的場景很多變,這也很難說。
我自己是用另外一個角度在看認年資。
我自己的經驗裡:
第一年:學習工作的新知識、SOP、摸索產業鏈、認識客戶、熟悉產品
第二年:開始可以提出具體的想法、獨當一面開始做專案、知道如何判斷在什麼情況下,應該做怎樣的反應
第三年:公司內的人脈穩定,你對於整體工作的熟悉度已經達到了九成,可以開始挑戰創新的專案、帶人
因此,在第一年還沒結束前,可以說,在基本功的部分還沒有熟悉,在兩年左右的時候思考是否需要轉換,常理來說,是有比較多的判斷因素的。
這裡可以與大家分享我的另外一個關於「兩年」的經驗。
我的職涯之路是不斷轉職的,從老師 -> 行政 ->客服 ->業務 ->客戶經理,一路到了現在,最大的轉折是我做了業務。
我並非一開始就想當業務,可以說很排斥,但為什麼還是去了?我的思考邏輯是這樣的:
我把公司分成三個等份:
(1) 專業技術領域:例如財務、法務、工程師等,這些的專業技術我可能來不及了(不想念會計系跟法律系,也不想學寫程式)
(2)行政:大體上就是我過去我曾經做過的,老師、行政、客服、招募等等
(3)業務:幫公司賺錢,是唯一一個我可能可以做,但是我還沒有去做的事情。
那時候我想,我就給自己兩年的時間探索一下「業務」這條路,雖然我第一時間覺得很排斥,但是業務是唯一幫公司實質賺錢的單位,如果我做的好,那就是幸福總是來得太突然,恭喜我人生的可能性為66.66%,打開104有超過一半的工作可以選,未免也太幸福。
那萬一做不好呢?萬一沒有天賦怎麼辦?哦~沒關係啊,至此我都不會考慮業務,我會心無旁騖成為「Operation Queen」,做到行政界的第一名。聽起來,還是蠻威的。對我而言,做業務如果不成功,不是什麼人生污點,就跟愛錯一個人一樣,我就當我年少輕狂不懂事啊(笑)
我在業務的路上,前前後後待了大概兩年半,我確認,我業務能力不是頂尖,大概就是70分左右,沒有不能做,職涯的可能性還是有的,於是就開始了下一階段。
所以我現在的職位事實上是把「行政」+「業務」合起來,轉化為客戶經理這個職位的技能。
這樣的簡單分工,也是你可以嘗試看看的,給自己兩年,多嘗試不同的工作,你會有更多的發現以及領悟。
📌2. 工作經驗在3次以下
將這點之前,說一個笑話,我有一個長輩有次跟我說「你在台北,要一直思考職涯,你不覺得很累嗎?」
其實也是蠻累的(笑),但是,因為思考,所以會更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選擇之後真的去執行,也才真的可以學到跟得到。
因為轉換工作的次數多,所以,面試、工作前期的新人期、心態的調整其實都執行過了很多次。
重點是,奇數才能選出多數,做過了不只一個行政、不只一個業務,才知道哪種行政、哪種業務是自己喜歡的。跟面試了不只一家,才能選出一家是自己想要的,都是一樣的道理。
但是在心態上,要有所調整。
在工作中,當我們想要離職的時候,我們真的要公正客觀的思考,今天的離職理由是:
(1) 因為被罵覺得不爽,但其實真的是自己做錯了,真的是有改進的空間,真的是可以做得更好,只是自己的自尊心高,所以覺得不爽,覺得為什麼別人口氣可以那麼差,為什麼不能好好講。
(2) 自己真的沒有做錯,是主管的情緒勒索
大部分都是第一種。
在職場上,我鼓勵大家成為一個成熟的人,成熟的人,不是沒有情緒,而是刻意練習不讓情緒的波折起伏太大,很難,我也還在學習。
但是,客觀的看自己是否真的還有可以進步的地方很重要。
當你能發現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你才有變得更好的可能性。
同時,如果你自己一直變得更好,你可以在工作上貢獻更多,你就會是比較受歡迎的人(因為你可以解決問題)。
📌3. 具體說不出來自己在工作中的重大成就是什麼
這比較常發生在工作時間過短的狀況下會發生的狀況,因為通常工作個一年還是可以勉強說個小成就。
「是否已經有重大成就」是我判斷是否達到離職標準之一。
你試想,你現在直接離職,你沒有重大成就,就會面臨「不知道面試要怎麼說」的窘境,這件事情是很不划算的。離職了沒薪水,又找工作困難,何必呢?
當你問自己「我有重大成就了嗎?」也就意味著,你的工作開始有目標。很多時候,工作上的不快樂,是太在意他人,為什麼會在意他人?因為你沒有目標。
你想想,那些老家的左鄰右舍三姑六姨你就知道了,因為沒有目標,所以特別關心別人所發生的瑣事,以及特別容易比較與不開心,我們如果沒有目標,就是心態上的三姑六姨了。
面試的時候也是,你是否可以想像未來工作能否有一個光想像就覺得興奮的重大成就呢?例如簽了很大的客戶、辦了很大的展覽、做了一個很棒的系統等等,是那種你可以跟朋友說「欸欸欸我最近做了一件很酷的事情」,如果有,那它會比其他工作更被擺在前面選擇。
而且,人因為有成就感而覺得自己有價值,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我總結一下今天的結論:
1. 將公司簡單分成:技術、行政、業務三等份,在還不知道自己適合哪一個之前,至少嘗試兩個,每一個給自己至少兩年的時間,我自己的最大轉折是我從行政去當業務的兩年多。
2. 轉換工作不是件不行的事情,關鍵是要客觀的分清楚是真的這個職場環境有問題,還是自己自尊心高因此被別人指出錯誤的時候不開心,只要是可以變得更好的機會,都應該要把握。
3. 離職前問自己「我有重大成就了嗎?」,面試時問自己「我在這裡能不能有一個重大成就」,選擇工作的時候會清楚很多。
用這樣的邏輯去思考,你會漸漸找到下一個適合自己的工作。
但就像是菜單上的餐點太多時,點餐的速度會變慢、開始出現選擇困難症一樣,當你的最終選擇只能選一個時,的確是需要費些心思的。
✔︎ 1. 方法之前,我想說的是「更多選擇」這件事情
不論在任何時候,做任何決定,我都奉行一個原則,那就是「選擇一個,是為了讓未來的我有更多選擇」。
職涯這條路,把自己走窄了,只會痛苦。
✔︎ 2. 最好的方法是諮詢前輩/摯友/該領域的人
對我而言真正有效的方法不是去做評量表,而是直接詢問他人。
但不是讓你隨便路邊找一個人來詢問,這樣是沒有效的。
☞ (1) 詢問過去的老闆自己的優缺點
我幾乎不只得到一個答案,而且更看清自己的優缺點。
要問這個問題?
因為,未來的你會變得如何,跟過去的你是有很大關係的。
自己看自己跟別人看自己,差距其實很大。
但是,職場不是戀愛,沒有人有義務讓你喜歡,相同的,你的第一優先也不是讓他人喜歡你這個人。
用一個第三人稱的視角,去觀察為什麼他可以做到那個位置,去蕪存菁的學習,才是最重要的。
一個成熟的工作者,在我的心中,你可以討厭他人,但不至於需要在職場上讓人際關係緊張。
我親眼看過,每一次離職都搞的像是世界末日,但業界很小,所以幾輪之後,那個產業就待不下去的狀況。
☞ (2) 詢問值得尊敬的前輩
職場上或是身邊是否有讓你覺得閃閃發光的前輩?不用多,1-2個就可以了。
因為,無論你喜歡或不喜歡,他們站在高位,看得比你還清楚,因此,他們對你評價可以收著。
那為什麼要問尊敬的前輩呢?
首先,你對於前輩的防備心比較低,你對於任何答案的接受度會提到。
例如,我曾經收到的評論是「很努力,但是可以學習如何快速解決問題。」
我第一時間很不滿,覺得要是可以快速,我還需要很努力嗎?(天啊,想打那時候的我)
前輩提醒我,努力是基本盤,他重新分析了一次我在那樣的局面可以如何更有效,講話的方式、溝通的流程應該可以如何更好。
通常前輩的經驗分享,也可以讓你從中得到很多業界的狀況、薪水的範圍、注意的事項、甚至是人脈的介紹等等。
☞ (3) 如果你想要更進一步,直接問該領域的人
很多人被自己限制住,覺得自己沒有人脈,無法知道很多事情,所以都是they的錯。
我們要成熟點,沒有人脈,是自己的錯。請自己拓展,自己去認識別人。
如果你希望別人認識你,但別人不認識你,至少有一半的錯在自己身上。
因為站在原地,不會有人突然很興奮的想要來認識你。
你可以根據前老闆們、前輩提出的內容,去找到已經在這個領域的人,私訊詢問他。
尤其是MBA身邊的同學、課堂上的老師、或是來演講的講者等等的,都是可以挖掘的寶藏。
✔︎ 3. 最後,問你自己
如果你是一個有離職打算的人,但是又不是很確定你可以馬上找到一份工作的人,你需要做的是計畫性離職,尤其是轉職的人,格外需要計畫性離職。
計畫性離職與存款多寡關係不大,而是思考邏輯不一樣。
我同意,如果你在工作中覺得疲憊,你應該在工作與工作中休息一段時間再去下一間公司報到,這會讓身心靈回到一個平衡的狀態,有利於你自己與下一間公司。
計畫性離職需要計畫的,往往不僅僅只是存款,,而是:
工作選擇評估
我待過三個新創的團隊,而且共同特色是:團隊的規模小而美,但是公司本體不是。
我簡單稱之為:大公司底下的新創公司。
這樣的公司,有什麼特色呢?是不是個好的選擇?
新創人數少,只要你願意,你什麼都可以做!
有些人不喜歡,覺得沒有職稱怎麼管人怎麼帶領團隊?
那想一下,下一秒公司就答應你讓你就變成主管了,你就突然有能力可以管理與帶領團隊了嗎?你就可以有勇氣做決定了嗎?你還不是主管時,決定錯了都是they的錯,你是主管後,就都是你的錯,你有信心?
有個富爸爸,就必須遵守富爸爸的規定。
因為你吃他的用他的花他的,人家有什麼規定你就要怎麼做。
Q:不知道哪種工作適合我,主管覺得不合適叫我走人。
首先,被主管說不合適走人的心情一定是奇差無比,這點很值得去吃個大餐、喝個酒,或是情緒一來哭一下,我都覺得很合理。
但其實我們換個方向想,也許是宇宙真的覺得你不適合這個工作,因此讓你不要繼續留下來。我人生中曾經在一個二選一的面試中最後落榜,那時候很懊惱,不到半年,我就聽到業界的朋友說,那家公司已經要收掉了,而我那時候剛好在另外一家公司手上正要開始一個有趣的專案。
這就是人生。
允許自己難過一下,但在整個人生當中這其實是一件小事,所以,也不用太難過!
第二,我們思考一下「不知道哪種工作適合我」,是一個怎樣的概念?
我觀察會這樣說的人有三個共同的特性:
1. 每份工作年資<1年
2. 工作經驗在3次以下
3. 具體說不出來自己在工作中的重大成就是什麼
簡短說一下這三點的更具體的意義以及我的想法是什麼:
📌1. 每份工作年資<1年
你可能看過很多文章都會建議你一份工作至少待2年,滿三年可以離開,理由是這對人資而言是一個比較穩定的表現。
的確,人資會因為每份工作的時間過短而對一個人的穩定度產生懷疑,但畢竟離職的場景很多變,這也很難說。
我自己是用另外一個角度在看認年資。
我自己的經驗裡:
第一年:學習工作的新知識、SOP、摸索產業鏈、認識客戶、熟悉產品
第二年:開始可以提出具體的想法、獨當一面開始做專案、知道如何判斷在什麼情況下,應該做怎樣的反應
第三年:公司內的人脈穩定,你對於整體工作的熟悉度已經達到了九成,可以開始挑戰創新的專案、帶人
因此,在第一年還沒結束前,可以說,在基本功的部分還沒有熟悉,在兩年左右的時候思考是否需要轉換,常理來說,是有比較多的判斷因素的。
這裡可以與大家分享我的另外一個關於「兩年」的經驗。
我的職涯之路是不斷轉職的,從老師 -> 行政 ->客服 ->業務 ->客戶經理,一路到了現在,最大的轉折是我做了業務。
我並非一開始就想當業務,可以說很排斥,但為什麼還是去了?我的思考邏輯是這樣的:
我把公司分成三個等份:
(1) 專業技術領域:例如財務、法務、工程師等,這些的專業技術我可能來不及了(不想念會計系跟法律系,也不想學寫程式)
(2)行政:大體上就是我過去我曾經做過的,老師、行政、客服、招募等等
(3)業務:幫公司賺錢,是唯一一個我可能可以做,但是我還沒有去做的事情。
那時候我想,我就給自己兩年的時間探索一下「業務」這條路,雖然我第一時間覺得很排斥,但是業務是唯一幫公司實質賺錢的單位,如果我做的好,那就是幸福總是來得太突然,恭喜我人生的可能性為66.66%,打開104有超過一半的工作可以選,未免也太幸福。
那萬一做不好呢?萬一沒有天賦怎麼辦?哦~沒關係啊,至此我都不會考慮業務,我會心無旁騖成為「Operation Queen」,做到行政界的第一名。聽起來,還是蠻威的。對我而言,做業務如果不成功,不是什麼人生污點,就跟愛錯一個人一樣,我就當我年少輕狂不懂事啊(笑)
我在業務的路上,前前後後待了大概兩年半,我確認,我業務能力不是頂尖,大概就是70分左右,沒有不能做,職涯的可能性還是有的,於是就開始了下一階段。
所以我現在的職位事實上是把「行政」+「業務」合起來,轉化為客戶經理這個職位的技能。
這樣的簡單分工,也是你可以嘗試看看的,給自己兩年,多嘗試不同的工作,你會有更多的發現以及領悟。
📌2. 工作經驗在3次以下
將這點之前,說一個笑話,我有一個長輩有次跟我說「你在台北,要一直思考職涯,你不覺得很累嗎?」
其實也是蠻累的(笑),但是,因為思考,所以會更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選擇之後真的去執行,也才真的可以學到跟得到。
因為轉換工作的次數多,所以,面試、工作前期的新人期、心態的調整其實都執行過了很多次。
重點是,奇數才能選出多數,做過了不只一個行政、不只一個業務,才知道哪種行政、哪種業務是自己喜歡的。跟面試了不只一家,才能選出一家是自己想要的,都是一樣的道理。
但是在心態上,要有所調整。
在工作中,當我們想要離職的時候,我們真的要公正客觀的思考,今天的離職理由是:
(1) 因為被罵覺得不爽,但其實真的是自己做錯了,真的是有改進的空間,真的是可以做得更好,只是自己的自尊心高,所以覺得不爽,覺得為什麼別人口氣可以那麼差,為什麼不能好好講。
(2) 自己真的沒有做錯,是主管的情緒勒索
大部分都是第一種。
在職場上,我鼓勵大家成為一個成熟的人,成熟的人,不是沒有情緒,而是刻意練習不讓情緒的波折起伏太大,很難,我也還在學習。
但是,客觀的看自己是否真的還有可以進步的地方很重要。
當你能發現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你才有變得更好的可能性。
同時,如果你自己一直變得更好,你可以在工作上貢獻更多,你就會是比較受歡迎的人(因為你可以解決問題)。
📌3. 具體說不出來自己在工作中的重大成就是什麼
這比較常發生在工作時間過短的狀況下會發生的狀況,因為通常工作個一年還是可以勉強說個小成就。
「是否已經有重大成就」是我判斷是否達到離職標準之一。
你試想,你現在直接離職,你沒有重大成就,就會面臨「不知道面試要怎麼說」的窘境,這件事情是很不划算的。離職了沒薪水,又找工作困難,何必呢?
當你問自己「我有重大成就了嗎?」也就意味著,你的工作開始有目標。很多時候,工作上的不快樂,是太在意他人,為什麼會在意他人?因為你沒有目標。
你想想,那些老家的左鄰右舍三姑六姨你就知道了,因為沒有目標,所以特別關心別人所發生的瑣事,以及特別容易比較與不開心,我們如果沒有目標,就是心態上的三姑六姨了。
面試的時候也是,你是否可以想像未來工作能否有一個光想像就覺得興奮的重大成就呢?例如簽了很大的客戶、辦了很大的展覽、做了一個很棒的系統等等,是那種你可以跟朋友說「欸欸欸我最近做了一件很酷的事情」,如果有,那它會比其他工作更被擺在前面選擇。
而且,人因為有成就感而覺得自己有價值,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我總結一下今天的結論:
1. 將公司簡單分成:技術、行政、業務三等份,在還不知道自己適合哪一個之前,至少嘗試兩個,每一個給自己至少兩年的時間,我自己的最大轉折是我從行政去當業務的兩年多。
2. 轉換工作不是件不行的事情,關鍵是要客觀的分清楚是真的這個職場環境有問題,還是自己自尊心高因此被別人指出錯誤的時候不開心,只要是可以變得更好的機會,都應該要把握。
3. 離職前問自己「我有重大成就了嗎?」,面試時問自己「我在這裡能不能有一個重大成就」,選擇工作的時候會清楚很多。
用這樣的邏輯去思考,你會漸漸找到下一個適合自己的工作。
我身邊很多人會問我這個問題,不光是私訊來的讀者,自己身邊的朋友也是每每收到獵人頭的面試邀請或是offer總是第一時間想到我。
很多人會對於獵人頭這個職缺很好奇,覺得獵人頭很風光,好像可以知道很多業界的秘辛,還可以看別人的履歷,知道別人的薪水(完全是滿足了所有人的八卦慾望),遊走在各個公司之間,光是描述就覺得很酷,所以,如果有機會當獵人頭非常躍躍欲試。
但獵人頭的挑戰困難性,遠遠超出於大家的想像。
1. 獵人頭是單純的業務職,最在意的事情是「你這個人是否具備充分的條件可以去手上公司上班」,每天都追逐著數字跑,說它是我做過最daily tracking 的職位也不為過。
每天看:
- 打了幾通電話
- 挖掘了多少新的人選(雖然公司有CRM系統,但是你不能夠完全依靠公司的資訊)
- 安排了多少人跟你面試(獵人頭要先面試過這個人,不管是電話或是面對面)
- 見過的人裡面多少可以送履歷去給用人公司
- 用人公司安排了多少的內部面試(包含一面、二面、最終面試)
- 發了多少的offer
- 多少人去上班
這是一個完整的漏斗圖,也就是說,每一個環節的轉換率下降都需要被檢討,你手上不會只有一個案子,手上的案子不會同時都是同一個類型的職缺, (例如我同時有過「採購」以及「太陽能」的職缺)。
加上獵人頭的制度是不成交不收費,在人選還沒有去上班之前,你都不算成交一個客戶,如果有一個人拒絕offer,前面的努力就白費了,你必須快速有第二個人遞補上,否則很容易被其他渠道的人選捷足先登。
2. 獵人頭手上的案子都是難纏的
通常獵頭手上的案子都是薪水不錯的,也是具有談薪空間的,但是,為什麼這麼有薪資吸引力的公司需要獵人頭呢?
按照坊間的邏輯來說,不就是薪水越高越好找人嗎?
因為這些職缺都很難纏:
- 可能是需要的是複合式的技能,希望獵人頭可以大量的找高優質的人選
- 可能是時間很急,需要獵人頭快速掃過市場上所有可能的人選
- 可能是公司的風評不是很好,需要獵人頭居中解釋。
這些都是常見的的原因,身為一個獵人頭,面對的不僅僅只是人,而是產業的深度理解、職涯規劃、每一個人生階段考量的事情是否有被充分解決。
例如,一個45歲有家庭小孩、房貸車貸的副總,加薪25%,會不會願意到另外一個公司上班,我可以說,不一定。薪水的影響程度在不同階段是不一樣的,因此你是否了解更多背後的考慮因素呢?
很多人會說「我喜歡人、我喜歡交朋友,所以我想當獵人頭」,通常你面試講這句話,就會直接out。
因為,跟人選之間的關係,不是朋友,是工作。如果人選最後成為你的朋友,那很幸運,但最常就只是工作上的關係。
加上手上有這麼多難纏的案子,光要想想這些人都在哪裡出沒就快要崩潰了,根本沒時間交朋友啊。
3. 一份職位能帶給你的進步,取決於你的努力程度
很多人會說,獵人頭可以看透一個產業,但也有很多人說,他們遇到的獵人頭都不是很專業。 這是為什麼?
因為了解一個產業需要時間,我記得我為了找一個公司的call center manager,把另外一家公司的三代都面試了一輪,因此我在最後幾個人選跟我說他的職涯路程時,我彷彿那間公司的員工那樣,但你知道這一切多耗時嗎?
為了太陽能產業,我每天早上買三份報紙,就是為了追上所有能源開發的最新狀況,知道這個我超級不熟悉的領域到底都在做什麼,又發生了什麼大事。
如果你想要獵人頭這份工作可以帶給你很多,那你一定要比別人認真,而且多拓展認識他人的渠道。
你會願意到處認識新人嗎?你對所有的產業都很有興趣嗎?你真心想要了解嗎?(不,我老實說我對太陽能產業沒有興趣QQ)
獵人頭在前三個月的陣亡率大概是9成,也就是說跟你同一期進去的10個人,最後只會有一個人繼續留下來,因此,如果你進去前三個月覺得沒有人帶你,這是很正常的,因為,在你還不確定會留下來之前,培養一個人成本太高。
追自己、追團隊的業績進度才是比較實在的(笑)。
回到問題本身,如果你問我,拿到獵人頭offer該不該去?
我的個人職涯概念是:那就是試試看吧!真的覺得不適合的話,大不了就離職!
這是真的,獵人頭多的是做不到三個月、一個月、一個禮拜、隔天就不來的人。
但倒也不用想得太嚴重,我不覺得這是職場上的逃兵,我覺得這反而是提早看到了自己的不適合,未來你也不會在心心念念著當年沒有選擇這個offer而有需要幻想與失落。
如果你覺得這樣想很對不起公司,那麼:
「在對不起公司之前,先想想你是否對得起自己?」
我們首先說明一下一些常見的說法:
◆ B2C(Business to Customer)
你所在的企業對象客戶是直接面對終端個人消費者。
◆ B2C(Business to Business)
與B2C不同的地方在於販售的對象從個人用戶轉為企業。
(還有一種是B2G,指的是Business to Government)
從 to C 到 to B的過程,販售的商品未必會改變,例如「電腦」,你在apple的體驗店裡,是to C,但是你如果是賣給公司,就是to B。
以這個諮詢者為例,從事的是B2B的「行銷」工作,過往經驗是B2C的「業務」經驗。
◆ B2B業務與行銷的差別
昨天私訊收到一個詢問,針對兩份工作起薪一樣要選擇哪一份?
我的第一個反應是詢問:「你自己面試起來比較喜歡哪一家呢?」
我自己也是這樣問我自己。
我們可以花很多時間討論未來發展方向、自己的發展發向,但其實,我知道這個讀者很年輕。
以前我常聽一句話,「因為年輕所以無限。」
那時候,我很嗤之以鼻,年輕才沒有無限,年輕根本什麼都沒有,沒有人脈、沒有想法、沒有經驗、還沒有錢!你們這些說年輕所以無限的人,那是因為你們什麼都有!!!(哈哈哈我剛出社會真的好生氣XDDD)
但我現在再想一次(我沒有說我不年輕囉),我覺得我知道為什麼,而且我也同意。
我常常在想,是什麼會造就我們與國小同學那麼的不一樣,我們是在同一個小鎮、接觸的人是最一樣的,可是,現在發展完全不一樣,這是為什麼呢?
昨天粉絲團收到了一個可愛的讀者訊息,她說:
「哈囉小金魚,我一直都有在關注你的職場100則問題,也很喜歡你溫暖的提點職場人。這次終於到我問問題了!我想請問:該如何評估手上的offer?除了表面的職涯發展性、薪酬福利等可以量化,但像是主管契合度,事相處等必須進去才知道,再麻煩小金魚,謝謝你!」
哈哈哈,我看到「終於到我問問題了」時不禁笑了出來,哈哈哈哈,你們真的都好可愛哦:D
我很歡迎大家回信或是粉專私訊我。
說到,如何評估手上的offer,可以說是一個靈魂的拷問,因為,評估過的人都知道,就像可愛的讀者說的,這不僅僅只是職涯發展,薪酬福利等等,因此,我們今天就跳過這兩個部分的解說,我們聊聊,除了這兩點,我還是怎麼評估手上的offer的。
首先,對我而言,工作其實和戀愛很像(喔不,可能工作還比較認真,威~)。
職場與人際關係
有人不怕上級嗎?哈哈哈哈哈哈
(這是我一開始看到問題的時候的第一直覺)
害怕跟老闆1-1,害怕老闆突然叫自己的名字,害怕會議上突然被點名,害怕被老闆罵……等等,其實害怕上級的原因很多。
光是提到「上級」或是「老闆」兩個詞語,就可能會勾起過去的一些不好的回憶。
你問我說,我怕上級/老闆嗎? 當然啊!哈哈哈
害怕主管的三個可能性
新鮮人/剛加入一間公司的時候,可能會不知道能不能不加班,會不會不加班很奇怪,我建議你先觀察,然後準時下班一次試試看,探探辦公室其他人的口風或是態度,如果你絲毫不在意別人的想法,那就做自己吧!
2.另外一個狀況是,如果「常常忍不住加班」是因為工作量太多導致的,那麼需要思考的是:這是否值得。我的經驗裡,第一個時期的加班的確為我換來了很大的經驗值,說是奠定了我日後的某些能力以及擁有某些機會也不為過,但是,我在加班的當下是知道我在為什麼努力的,這時候很累,但是我接受,但如果不是呢?那就是一個狀況。
漸漸地,你會發現,其實你假日也在工作,會不由自主的打開公司信箱、line群組回起訊息來。
1.興趣這個東西不是隨時可以培養起來的,我那時候打開活動通(accupass),我是連要搜尋什麼關鍵字都不知道,因為,我根本沒有任何想法,那幾年來,我已經忘記了參加活動是什麼感覺。
2.工作的模式一時之間無法修改,過去你要12個小時才能做完的事情,現在要8-10小時就完成,需要再精煉工作模式,但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我那時候的方法就是去告訴我所有的朋友說「拜託請約我出去」,因為,你既然不想要下班、週末、放假也是跟同事在一起,就必須找以前的朋友,但是以前的朋友在你加班的這幾年早就習慣你不出席活動了,放鳥他們了,你必須要主動找他們,告訴他們“hey, I am available .”
當然下定決心,就不要約了不去,去了看手機。
經過了前兩者之後,這時候你可以已經開始帶了一個小團隊,或是職務升上去比較資深的位置,難免,會有開不完的會,很多行政、報告只能加班做,這時候的加班,我想已經比過去更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加班,也應該要逐漸脫離每天加班加不完的行列(至少應該如此自我期許),我現在就在這個階段。
這篇文章分享後,底下有留言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考方向,我認為很值得紀錄下來,經網友同意而且我們討論後,我一起放進來。留言中時提到:
「
我們應該先把自我期許優先討論,人的職涯大致粗分為四類:
1.一輩子想當單純的受薪族
2.以受薪正職為主,還希望有額外收入;視為斜槓族
3.開業,就是自己有微型事業體,可能會比自己當一個上班族的薪水還要好
4.創業,有一個很賺錢的公司,當個大企業家
當出發點不同的時候,加班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公司,這就很容易區分了。人還是為了自己拼命,會更有衝勁。
」
我想這個思考的出發點以及思考邏輯,可能比我當初想的還要再更好,我十分認同。舉例來說:
當你是1 的時候,加班的可能性就是如上我所舉例的那些狀況,也就是跟我現在一樣的情況。
當你是2的時候,因為你希望有額外的收入當斜槓,因此,這時候加班對你而言就是一個有點惱人的事情,你必須學會如何時間管理、向上管理(讓老闆可以不要耽誤你的下班時間XD)。
當你是3的時候,這時候,雖然可能都是加班,可是因為是自己的小事業,獲得的成就感更大,而且換得的收入更好,因此,其實是不在意的(同時間,是否擁有更多的自由度則是看狀況與心境,這可能我們後續有時間可再討論)
當你是4的時候,是一個大企業家,這時候加班就不是在討論的範圍內了。
有了目的後,你會發現,有時候加班很可愛,有時候加班可以接受,有時候又是完全必要的,不同的時候,有不同的目標,那麼是不是加班也不是那麼重要的。
這個問題的原話是這樣:
❝在職場上遇到同仁表現出來的專業品質不佳甚至拒絕學習,但在團隊中因為力量不夠無法直接將不符合標準的同仁直接替換。❞
我們要過一個心魔,就是一直問:為什麼「別人」可以如何如何。
我很常跟我身邊的朋友說「比較是好事,但是請慎選你比較的對象」。
我會問非常多問題,知道我的客戶想要什麼、問題在哪裡。
會議時我也會問非常多問題,我會想知道為什麼我不能這樣做那樣做,那我可不可以那樣做這樣做,簡單來說,我要完成我的目標,但是我想知道如果不是我想的那樣,那我可以怎樣。
因為問很多問題,所以,我知道的比別人多,我對於整件事情的掌控程度會提升,這件事情會幫助度到專案,我的隊友們會因此而受惠。
「參加會議要資源」這件事是有些人不擅長、也是害怕的。
因為堅持你所想要的,有些人怕被討厭。但我不會,我覺得我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的客戶有問題,我需要解決,就這樣。
這是個性與所適合做的事情,我們很常說在不同的事情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那專案就是一個好的時機。
你擅長做什麼能夠幫助到團隊呢?
當其他人看到你真的是在為這件事情fight的時候,他們會開始加入。
而為了做好「參加會議要資源」,為了讓這個專案有更多資源,我只要知道什麼會議對我是有幫助的,我會想辦法參加。
後來,我就發現,開始會有人做會議需要用的簡報,我詢問數字時,開始有人會自動的跟我說。
我不求全部的人都跟我一樣專心致志在這個專案(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是中間選民),可是至少你可以吸引幾個人與你一起。
那專案,就會變得更容易了。
總結,我的心得是:想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努力,先把自己變成一個好隊友:多認識人、先當解決第一個問題的第一個人、保持幽默的眼光看事情。
很老掉牙,但是一個很棒的下班後活動。不管你是有教練課、報名了運動課程、跟朋友揪團運動都可以。我自己曾經有過一段時間,一週兩堂教練課,每週自主運動至少兩天,一個禮拜四天就過了,我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
上去Accupass可以搜尋到很多適合的演講,通常你會在一個演講的得到其他的演講資訊(可能是講者推薦的,或是場地的公告),又可以知道更多的演講。
這點大家不意外吧!我現在是每天早上最晚7點以前起來寫文章,但過去,我是下班後的晚上時間寫,而且我也不太去咖啡店寫,在家裡,可以輕鬆自由的做自己,是最好的寫作空間與狀態。
薪水
來找我諮詢的,或是我身邊的人,不乏觀望許久才出手的,其實這些都是沈默成本,你想一下,如果說你不開始找,你怎麼知道你在市場上缺少什麼?缺少了就補起來,也不一定要離職上課,可以在職自己去進修啊,既可以保有收入來源,又同時學習新知,說不定在職場上可以運用,反而你在工作中還會激起一點漣漪。(有時候只是缺乏外在的刺激,覺得生活乏味而已)
如果你一時之間沒辦法說自己有什麼樣的能力吸引他人/業主的話,那是比較需要認認真真思考的。
說實話,每個人想過的人生不一樣,但如果你想要過比較好的人生,就一定要有特定的能力。你可能看某些主管很不喜歡,但他們可能比你更會圓融的人際關係、更會向上管理、更會見縫插針、或者就是比你待的久(待在一間公司很久放棄了其他的機會,這樣的機會成本也是其中一種付出)。
我以前如果不喜歡一個主管就會真的不喜歡,我現在不一樣,我會用另外一個角度去思考:「如果我討厭他,但他是主管,那他到底是哪裡做的比別人好啊?」用這個角度,你就會發現你有可以學習的地方,你還是可以討厭他,但是不用否定一個人。
1.升職與加薪是強關聯,但未必是等號。
2.主管的說詞可能代表不同的意義,除了你的年資、表現外,你還需要考量公司的策略、部門的績效等。
3.升職加薪其實是一種機運,與其強求的是現在的公司,不如想一下如何在下一份取得更好的薪水。
4.當在現在的公司加薪被拒絕,那就是開始思考自己是否需要外找,關鍵的決策點在於「這家公司是否還可以提供什麼是我需要的」,也就是「我是否還有成長的空間」。
5.如果發現你在現在公司已經沒有成長空間了,那往外尋找工作就是必須的。
重點如下:
1. 在你還沒有去面試之前,一個職缺的薪資範圍已經訂出來,有時候不是你不會談,而是這是決定好的事情。
2. 薪資的結構:基本薪資(底薪)、獎金(包含了季獎金、年終)、補助(津貼),面試官問的時候,直接把全部加起來講年薪,一般來說,獵人頭也是用這樣的結構與你確認薪資,談薪水的時候也要把結構問清楚。
3. 勞保紀錄跟薪資條、薪轉戶紀錄都是可以證明你的薪資,因此,浮報太多不是明智之舉。
4. 如果目前薪資低於市場,可以透過「你的重大成就、能力、策略思考」來獲得下一份工作的薪水,或是先把薪資拉回一般水平,儘快做出成績,才有下一關談判的籌碼。
***
這是普遍在台灣找工作的現象,以獵人頭在談薪資的可能性情況中,漲幅最常落在15%-20%左右,我身邊最近剛傳出自己談薪漲度超過一倍,或是換了公司漲幅30%,但我今天想要跟你們分享的是一般的狀況。
我覺得我們知道,不同類型的公司在談薪水的方式以及邏輯是不一樣的。
大方向來說:每一個職缺的薪水是有一個區間,這牽涉到內部的預算,所以,在你還沒有去面試之前,這個職缺的薪水已經確定了,因此我會說,你可以談薪的幅度,不是完全取決於你的能力、你過去的薪資,也取決於現在這家公司在這個職缺上的預算有多少。
有時候,不是你談不上去,而是這個職位就是這樣,如果是這樣,你需要思考的是,怎樣的工作有比較大的薪水幅度。
很多人這時候會說。「我知道!工程師!」哈,這也是,但是這個世界上不是只有工程師這條路可以選,如果你想不出工程師之外的選項,那代表你在職涯可能的思考中,還需要再多想一下,讓自己有更多可能才可以。
***
再來,我們什麼時候會談到過去的薪資,通常是人資/用人主管問「你現在薪水多少?」,這時候,不用直接說出「我的月薪是XXK」,說一個大概就好了,我會說我的年薪是「XXK」。
而我們要把薪資的結構分開來說:(這個也是獵人頭詢問你薪資的時候基本拆分的項目)
- 基本薪資(底薪)
- 獎金(包含了季獎金、年終)
- 補助(津貼)
剛剛所說的「我的年薪是XXK」,就是把上面的全部都加起來
有些人在講原本薪資的時候會灌水,想要講得高一點,之後談薪的幅度比較大。
我要提醒一件事情:
1. 從你的勞保紀錄是可以推算你過去的薪資的(除非你過去的公司幫你低報了)
2. 外商、大型公司會要求你提供過去的薪資條、薪資的入帳紀錄
這些狀況都是我曾經遇到過的,尤其是獵人頭幫你找的工作,通常都會做這樣的要求,這也是獵人頭的工作之一。
這代表什麼?
1. 能浮報的情況其實不多。
2. 越是具規模的公司,在薪資上越有制度。
如果是中小型企業與新創,通常比較少做這樣查核,前者是比較沒有具規模的薪酬制度,後者是人力不足。
但不代表他們沒有方式稽核,勞保紀錄就是一個重要的紀錄。
岔開話題講一下,你在談薪水的時候也需要把薪資結構分開來談:
對方跟你說的薪水中,底薪、季獎金、年終、補助各式多少,固定嗎?還是浮動的。
舉個例子來說,現在很常見談13個月薪水,這是代表底薪除以13,第13個月的薪資通常會以年終的形式發送,也就是你可以說年終至少一個月。那請問對方如果說年終有一個月,是再加上一個月嗎?這要問清楚。
不要怕問,你是去賺錢的。
***
這時候會有一個進階問題,就是「如果我本來的薪水就低於市場,可是我又是有經驗的人,我如何直接到有經驗的人的薪水?」
簡單來講,你如果換算成數學,可能要加薪整整一倍才達到你的目標。
我身邊也不是沒有人做到,但關鍵是:你的重大成就、能力、策略思考,都滿足了嗎?
有句話說,「你是做了很多個一年,還是做了很多年?」 前者代表時間累積,但是實力沒有,後者是在各個方面都有所提升。
你談薪水的起手式,不能單靠我有年資,而是必須要真的說出你可以提供怎樣的能力、達到怎樣的成效。
再者,真的不行,你現在下一份工作,拉回去一般水平,儘快做出成績,然後才有籌碼談下一關。 多積累一些能力。
今天把重點往前移了,希望你們會喜歡。
面試問題
換一個角度想,你可以透過這個問題看到一個公司的文化。
越資深,我們越看工作的環境、整體氛圍,也就是公司文化。
我們本來就不應該因為懷孕、有小孩這樣的事情受到職涯上的待遇不同,如果發生了,那一定要知道,這不是你的錯。
越來越多的面試在第二面的時候提出需要面試者準備簡報的要求,我自己也在二面做了幾次的簡報準備,甚至是在一面的時候就先想好我會怎麼介紹這家公司的產品(有點職業病)。
今天的文章比較長,包含:
1. 二面簡報的常見情景:業務 / 商務開發 / 導入團隊
2. 本次模擬面試背景:職缺 / 工作重點 / 情境 / 時間限制 / 參考資料
3. 二面簡報的要點:態度 / 大綱 / 系統的解說
4. 四個常見的問題
1. 面試還可以多問什麼?
面試的時候要把整間公司的資訊都挖出來,其實不容易。
因為,不知道的不知道,知道的不會跟你說(笑)。
面試官是new-entry,他自然是比較偏向前者,也就是說他就是那個不知道的人。
與其問一些他回答不出來的問題,不如問問他可以回答的。
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
昨天的信件有一個讀者回覆信件問我「你是如何架起你的天線,有系統和有意識地偵測到族人呢?」
我覺得這個問題非常有趣,因此今天的今天我想要跟大家分享我是如何找到我的族人的。
首先我會分成兩個部分:「主動」以及「被動」,被動比較簡單,就是等待別人發現你,但如果我們一直處於被動,那恐怕會需要很長的時間,或著根本就不會有被發現的機會,因此,比起被動,我更在意的是「主動」這個部分。
「主動」不是讓你變成一個外向的人,我「主動」做的事情有三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