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100個最常見的職場生涯規劃問題懶人包】

我發起了一個企劃,蒐集了網友超過100個關於職涯規劃、生涯規劃、轉職的問題,其中包含了如何使用LinkedIn等等。

從2017年開始我寫了超過400篇文章,幫網友做過超過50次的職涯諮詢,超過10個求職者直接找到工作,最常聽到的回饋是「來找我的終於不是那些junior的工作了。」

職涯諮詢的時候,我發現很多人的問題其實很雷同,其實如果有一個問題集可以讓他們先看過或許就不會那麼不安了。

於是,我募集了網友們100個最困擾的職涯問題,謝謝大家的轉發,我在三天內募集完成。

2020/7/1開始,我每週一到五依據填寫的順序回答問題,這個系列在2020/12/1結束。

所有的FAQ都搜集在這個頁面裡,並且將問題分成五大部分。

Linkedin 教學

我們的LinkedIn 自我檢測清單來啦!(整理自矽谷阿雅的直播,連結在這裡


因為這個直播一開始是講美國的履歷技巧,我覺得雖然我沒有要去美國工作,但是,多學習一些在寫履歷的技巧是必須的,而且可能未來的主管、人資就是有相關的經驗,因此,我也一起整理下來,分享給大家。

 

昨天我列舉了目前LinkedIn的修改清單,今天我們修改一個東西就好。

「照片」

linkedin上有兩個需要照片的地方,我們就修改這兩個地方就好。

□ 大頭照

□ 背景(背景的修改只能用web版,無法使用APP)

 

為什麼要認真挑選大頭照呢?

 

還記得在矽谷阿雅講解美國履歷(點這裡複習)的時候提到,履歷中在自我介紹後會在上半部就放入「6個你最擅長的事情」嗎?我自己的理解,這六個就是你自己在專業上的hashtag。這六個關鍵字就是幫助AI系統去判別你的適合性,而這不僅僅適用在履歷,同時也適用在LinkedIn上。

我自己估計是這個可能不會是很快完成的部分,但我覺得花時間思考這件事情的確是CP值非常高的,因為,思考一次,你可以同時用在履歷以及LinkedIn上,而且,你的面試結構、說法、故事的串連,也都會開始清晰了起來。

我們分成兩個部分:

①找出你的big 6 skill ➜ ②運用在LinkedIn上

今天是第一個部分。

我第一次看到的時候想,不對啊,LinkedIn不是都是文字嗎?充滿了職場的專業感,為什麼還需要視覺化呢?

哦不,因為,LinkedIn有很多地方是可以放相關的作品、YouTube連結、新聞等等,善用這個功能,可以讓你的LinkedIn吸睛,因為人畢竟還是視覺化的動物,我們必須要善用這點,幫我們的LinkedIn加分,我們的視覺化素材包含了影片、照片、研究報告等等。

因此,我們的目標:

今天進入了一個第一個我覺得棘手的部分,前面的大頭照、背景照、個人資料都是小菜一碟,今天進入「寫個人簡介」的部分,就會讓人覺得很麻煩,不光你們覺得麻煩,我今天打開線上課程看到這個內容,我也覺得麻煩(大笑)。

所以,我的作法是這樣的,今天是第一次寫LinkedIn的summaries,我會想要用「先求有再求好」的態度來完成。

因為,我不是現在馬上需要使用LinkedIn找工作,我的目標是現在先讓LinkedIn看起來是有個樣子。後續再來微調。

那我們今天要怎麼做呢?

本日文章終於要來到了我們一開始設定這個小企劃的初衷了,那就是「讓自己的LinkedIn Skills有人按讚」,因此,照片有了、背景圖有了、基本的Summary也放上去了、基本的工作經歷也放上去了(好啦,我承認還有很多可以改的,但我們可以做出一個樣子),接著,就是Skills啦!

說到這個Skills,我一直覺得,一定有一個清單,可以讓我選有什麼skills可以填上去,加速我們的速度(有50個可以填寫啊~),而且,我覺得在就業的市場上,應該是有對於某個領域的能力有top skills才對,於是,我開始著手搜尋。

然後,我還真的搜尋到了。

 

我前天看完了矽谷阿雅的直播,這個直播很酷,前面是阿雅講解Linkedin 的撰寫以及範例(前主管、前同事),接下來是每份履歷花一分鐘的時間講解,毫無冷場,看得好過癮。


其中有一個部分我特別印象深刻:

Linkedin下面要寫自己的專業能力,而且如果只有一個人點讚認可的話,阿雅提醒這樣是不適合的,但是呢?我們平常也不能突然請別人幫我們點讚啊,而且突然把 LinkedIn 連結給其他人好像也有點奇怪,但我們又不想要沒有人幫我們的技能點讚,所以我就想說,那我可以跟我的讀者來玩一個小互動:

閱讀更多
這次的小企劃我的想法是這樣的:
 
 
對比之前的文章完整度比較高,我這次會採取的方式是「同步進行式」,也就是把我自己的過程記錄下來,所以,會有想法重組的過程,我盡量讓這個步驟看起來不要太混亂,哈哈哈。
 
 
第一個LinkedIn的學習地方我參考來自阿雅的直播:連結在這裡
 
 
陸續我也有在看其他關於LinkedIn的線上課程,哈哈,對,我是真的想要花時間研究,一邊研究、一邊重整自己LinkedIn、一邊跟你們分享。
 
線上課程選定哪一堂還不一定,但可能會在Udemy(因為我身邊有人是忠實愛好者)。
 
 
我大致想了幾個steps:
 

上次整理了矽谷阿雅關於 LinkedIn 的直播內容(這裡)以及整理了Hank Chiu撰寫關於如何挑選 LinkedIn 的大頭照挑選注意事項(這裡)之後,我覺得雛形有了, 但是我想要更知道每一個欄位我應該要如何寫,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情。

於是,我之前決定我要來至少上一門關於 LinkedIn 的線上課程,購買課程的地方是 Udemy。

為什麼選擇Udemy呢?因為我弟是Udemy的瘋狂愛好者,他在Udemy上不知道買了多少Python的課程(線下學、線上學、線上線下整合的家人代表就是他)。

是說我之前也沒有在 Udemy 上買過課程,我在關鍵字輸入了「LinkedIn」,顯示的前幾堂課有一堂完全吸引了我的目光:

Hi 各位,我是小金魚,非常謝謝大家一路陪我把LinkedIn完整,我是當作我自己要認真修改自己LinkedIn的心情在寫這個系列(廢話),我希望透過這個系列分享:

① 如果你想要做一件事情,你不用孤單的做,你可以找大家一起做。

有他人當夥伴,除了不孤單之外,還可以獲得很多額外的驚喜。(人生真的有很多值得期待的事情)

② 如果你想要做一件事情,你不需要急著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這個系列的完成以月為單位,但是是我覺得舒服的速度。

因為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速成,既然不能速成,就用自己可以接受的速度進行。

③ 學習一件事情,需要投入時間、精力、有時候需要投資點錢(ex買課程),每天一點點時間、不用一開始花太多錢,是具體可以操作的。

這篇文章會集結我在這個小企劃裡讀者分享給我的想法,我改進前後的對比,以及獲得讀者同意後,也提供他們的LinkedIn給大家參考。

 

因為要研究 LinkedIn 而意外認識了 Hank Chin(LinkedIn 連結)。

認識 Hank是一個意外,我之前有寫過我是于為暢的完全訂閱的用戶(介紹文在這裡),有一次訂閱用戶有一個私下的直播可以認識彼此,我那時候就說出我剛剛開始了關於 LinkedIn 的小計畫,那時候暢哥說他有一個朋友專門幫助別人用 LinkedIn 找到高薪的工作,我覺得很有趣,於是我就開始接觸了Hank,才發現他是一個職涯教練。

本來要買 Hank 的書,但是書沒貨了,我跟 Hank 提到這件事情,Hank跟我說,他有電子書,於是我就購買了。我上個禮拜寫關於「LinkedIn的大頭照以及背景挑選的注意事項」(連結)就是從他的電子書中學習到的。

(Hank Chin的電子書:LinkedIn進階電子書(4th): 如何解決常見LinkedIn問題,強化個人品牌,加速職涯發展(持續更新)》)​

文字簡短,但是非常受用,而且這本電子書會不斷更新。



昨天,Hank 聯繫我(當然是透過 LinkedIn,有了 LinkedIn 之後彷彿開啟了另外一個世界),Hank跟我說他出另外一本電子書《如何克服自我懷疑與恐懼,讓你的職涯與商業發展更好》。US$19(結帳code欄位鍵入hankbelieveme),輕薄的49頁,但裡面的14個技巧非常受用,我昨天在通勤的時間看完了第一次,我覺得非常適合推薦給你們,而我在這裡學習到了三件事情。

轉職、職涯規劃

很多人都問為什麼我可以又是上班族,又做了這麼多事情(每天日更、社團、讀書會、研究LinkedIn)。

因為在電商界久了,我是一個擅長定目標以及設定KPI的人。

點我看如何設定年度目標與KPI

這題的詳細問題是:
 
對自己的軟硬實力不清楚或沒有信心,因為工作內容很固定跟瑣碎,底層工作無法累積個人作品或成果作為履歷內容。
 
提出這個問題的詢問者,問卷上填寫自己有過一次換工作的經驗,因此,我推測屬於社會新鮮人(工作1-3年)。
 

我覺得這個是一個很關鍵的事情,回想起我第二份工作時,其實我也完全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幹嘛,而且我每天都問自己:

「萬一我30歲還在做這些事情怎麼辦?」

「我到底有什麼關鍵的能力可以讓我突破低薪的事情?」
 
 
這是年輕的工作者會擔心的問題:自己的能力還沒培養起來,不知道未來在哪裡。
 

我想先跟內心有這些問題的人說:其實我們可以放下這些擔心的事情,至少可以不要那麼擔心,因為這是常態。

我們可能平常看的故事都太遙遠,例如:還沒30歲,年薪破X百萬。
可是我們絕大部分的人生都是平凡的人生,我也是。
 
我也曾經每天都到頂樓哭,而且我每次都因為情緒來得太快都忘記帶衛生紙。不要笑,這是真實發生過的故事,而且很長一段時間。
 
 
**
 
 
關於這個問題,我分為五點來回答。
 
1. 你會擔心這題,其實你反而不用擔心。
 

首先會有這樣擔心的人,我覺得其實反而是比較不用擔心的。

有一句話說,「不怕你不知道,就怕你不知道你不知道。」

我的觀察裡,會提出這個疑問的人,大部分都是會內省自己的人,這樣的人,其實很多時候不是真的不好,而是可能環境讓他對自己很迷惘。
 
什麼意思是「環境讓人很迷惘」?
 

就是你身邊的人沒有跟你意識到一樣的問題,他們都覺得日復一日做著一樣的事情很不錯,但是你一點都不覺得這樣很好。

在這樣的環境底下,你沒有其他的參考來源,你的內心疑問會越來越大,可是身邊沒有人可以印證你的疑問或是解答,於是你會開始對自己很混亂,也會開始迷惘。

 
 

2. 找到在公司內部想做的事情

再者,我認為初期的新鮮人的確是會不斷重複的事情,讓人覺得自己的價值是否很低。除了你查網路上,很多人跟你說要找到事情的價值外,我自己覺得最重要的是「在內部找到一件你想要做的事情,然後想辦法去做,從中學習到技能同時得到快樂。」
 
(1) 老闆:
大部分的老闆不會反對你多做一些。

(2) 同事:
你可能會擔心同事認為你搶了功勞,這點我覺得要看同事的個性以及你的個性,我分成下面四個象限:
 
同事喜歡邀功
同事樂見其成
你想要表現
在做事之前,你需要點暗黑的辦公室相處之道,避免還沒做好事情就在老闆面前被黑掉。
那你可以大方的跟老闆報告這件事情是你自己做的,當然啦稱讚一下原同事的協助保持一下兩邊的友好關係是必要的。
你只想要經驗
把功勞都給同事,為他人嫁妝雖然聽起來很笨,但是各取所需,對我而言,在這個階段是說得通的。
那就是事情被默默完成,雖然有點可惜,但我覺得每個人每個階段的個性不一樣,在職涯前,先想大方向,再來想要怎麼做。
 
 
3. 在內部找到一件想要做的事情這是最困難的,因為你最大的問題可能是「我不知道我可以做什麼事情?
 
我必須說,如果你不知道,那代表你不夠了解其他人手上的專案是什麼,不光是同部門的人,還有不同部門的人。
 
我要強調兩件事情:
 
(1) 公司內部的弱連結很重要:我認同辦公室的人是同事不是朋友,但是不代表你要對同事的工作一無所知,探索他人在做什麼有趣的事情。
 
  • 讓你對其他部門有更多的理解,有助於跨部門的溝通以及未來轉職時的職涯參考
     
  • 確保你了解公司的最新動態,這點很多人忽略,但是資訊的不對等是很多問題的來源,因為,跨部門的認識,有助於你知道更多的資訊。
 
(2) 如果有一個人不知道你,有一半的責任是你自己。
 
這是我第二份工作一個我很尊敬的前輩給我的話,我一直記得,今天也送給你們。
 
因此,多讓一點人知道你,知道你做的事情,多知道你的困難,多知道你的想法,多知道你的能力。你的能見度越有,你越有可能參與重大的專案,擺脫日復一日的事情。
 
 
4. 對自己的軟硬實力不清楚有兩個可能性:
 
(1) 對自己本身的了解度不高:你可以做的事情是多跟別人聊
 
(2) 實力還沒有培養成一個明顯的優點:或是加強發展你已經發現的軟硬實力
 
如果是我,我會兩者都同步進行,反正又沒有人規定不行(笑)
 
 
5. 你是對自己的沒有信心可能是因為:你覺得自己沒有別人說的那麼好。
 
這個呢,有一個可能有一個你聽過的原因叫做「冒牌者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
 
「冒牌者症候群」說的是大家都覺得自己沒有他人說的那麼好,常常將成功歸因於他人。如果你是,那你要學習的其實是對自己有自信。
如果你不知道這個自信是不是真的,如果你怕你的朋友都在安慰你,講好聽的話,那你就去面試看看吧!
我從這個句子的語氣當中可以感受到滿滿的無奈以及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其實,不管是從問卷或是從諮詢者,每次收到這樣的問題,我自己都覺得很難過。
 
因為我是過來人,我知道這種痛苦,關於這個,除了說道理之外,或許說一下我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有助於你了解我的思考脈絡。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補教業的老師,因為是中文系,我很怕未來沒有工作。
 
我從大二開始打工,目標是把從小一到高三的學生都教過一次。我認為,當我擁有整個完整的教學經驗,我至少可以去補習班。
 
於是,我花三年的時間完成自我KPI,除了在學校當學生上課,我就是在課堂上當老師上課(家教、國小、補習班),其餘的時間,我都在備課。
 
選擇補習班的原因是,我當時也只想得到補習班。
 
三年後,我發現自己其實沒那麼喜歡補教業,但太害怕失業了,於是我倉促加入朋友介紹的補習班當國文老師。這份工作做了一年,我非常痛苦。
 
這一年,我用正職的工作時間領兼職的計時薪水,因為學生放假我就沒課,算下來,那一年我的月薪不到22k。
 
 
現在往回看過去,有兩點我覺得很不可思議:
  1. 我怎麼會傻到用三年確認自己不喜歡補習班老師,但還是又做了一年呢?
  1. 為什麼我會擔心我這輩子只有補習班老師這條路可以選呢?
 
重新思考了一次,那時候的決定是源自於「對自我認知以及對世界的認知不夠」。
 
因為對自我認知不夠,才會不喜歡有做了一年。
因為對世界認知不夠,才會覺得自己的選擇只有一個。
 
 
***
 
 
一年後,我非常確定我一定要離職,但我要去哪?
 
我那時候翻開了我大學的筆記,發現一件很好笑的事情。
 
每一年,我都在徬徨,我都問自己說我可以做什呢?
 
每一年,我都以為明年會有答案。
 
然而,沒有那一年。
 
 
我突然有一個想法:會不會根本就沒有所謂的「確切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不然,為什麼我連續五年不知道答案呢?從我大一到畢業後的工作的第一年。

而且轉眼間,要連續第六年不知道答案了,
 
那瞬間,我海闊天空。
 
如果說,我這五年來,給自己的壓力都是一個從來就沒有答案的問題,那我可不可以說「這是對自我的錯誤期待」。

假設這是一個錯誤期待,下一個問題是:有沒有「就算是錯的,我也想要試一次看看」的事情。
 
我想了很久,發現我大學的時候夢想是想去德國當華語老師,我為此學了兩年德文,還修了華語文教學的學程,學程需要當學校的國際學生免費家教老師,我當得很快樂。
 
於是,我來到台北,我想找機會當華語老師。
 
後面的故事,我們有機會再說。 
 

***
 
 
我想要說:其實我也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甚至自我懷疑。

很常哭,覺得絕望,回到自己租的小套房,覺得自己是loser,怎麼會一事無成到一直都只能住小套房(小套房表示無辜)。
 
我想說的是,這其實很正常。
 
 
以前,我想著要一個職稱、一個產業、一個類型,這些在現實的社會還是很重要。

現在,我更在意一個心態:是不是可以得到新的東西、看到更高的視野、接觸更多有趣的人。
 
 
小公司、新創、集團、集團內的新創、高單價、低單價、業務、客服、行政、老師等等。

每一個我都接觸過,我不是全然喜歡每一個工作,也沒有全然討厭一個工作,我知道一個工作一定同時有討厭跟喜歡的地方。

 
而作為一個成熟的工作者,認為「我會全心全意喜歡一個工作」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如果你換了很多產業的工作都不喜歡,那或許你不要從產業面去想。

而是想:這些工作裡面,有什麼是你喜歡的部分(注意是「部分」,不是「全部」)。

再來思考有沒有一個工作可以把你喜歡的部分增加,然後你就會更喜歡這個工作多一點。
 
這個問題很深,只有你自己知道。
 
發現很難,但發現後很值得。
 
而你值得。
 
Q:看似多元有多樣的背景,但總是找不到真的想要的位置或職位。
 

問題細節:
比如我的領域是商學、法律與金融科技,可是每當面試的時候,就會被說很欣賞我的經歷,但是擔心大材小用或是希望能再多學一點公司的工具再來任用當時面試時的職位或是JD的要求。

另外,同步也正在尋找海外的工作機會,也會遇到年齡與薪資的議題,不知道怎麼推銷自己才能百分百順利取得夢幻的海外職缺。

***

 
這個問題很長,但很值得好好說說。
 
1. 對於未來不知道要做什麼,恐怕是每個人心中的大哉問
 

這點沒有在嚇唬大家,來找我諮詢的,10個有11個都有這個問題(包含那個還沒來的)。

夜深人靜的時候都會想到自己的未來何去何從,不要說你們了,我都會。

只是我最近夜深人靜都在寫信給各位,然後就很累的睡著了,暫時沒時間思考這個問題(笑)。

 

我自己的觀察是:這是正常的。(真的)

來找我諮詢者年紀從大三到45歲的都有,從大學生到總監,你可能一時很難想像。

但其實也不難理解,想成我們爸媽就好了,我們的爸媽也一定很常懷疑人生跟擔心職涯吧。

 
既然是正常的,其實也就不要太鑽牛角尖。我遇過不只一個很鑽牛角尖的人,其實對任何事情沒有幫助。
 

什麼是太鑽牛角尖?

例如,一個你想要的目標,很明顯非短程可以實現,因此以年為單位的耕耘,確定是必要的。

可是卻一直覺得要花很多時間,萬一失敗怎麼辦?這個對我而言,就是太鑽牛角尖。

 
這世界上沒有什麼絕對的事情,有的只有盡可能做好達到自己想要的未來。
 
 

2. 面試時被公司擔心大才小用

碰到這個問題,你真的可以思考是不是你自己太害怕失敗而選擇了簡單的路。

當然,我不排除這個是人資的一個說法,只是如果你一直被這樣說,那就真的要好好思考了。
 

說一個真實的案例,我曾經諮詢過台清交成的大四學生,他們因為對未來太徬徨了,當我問說「未來有沒有什麼目標」時,他們回答「因為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想要先當行政。」

原因是,他們不想要找工作找很久,覺得行政這個工作是最好找的。

 
而且還不只一個。
 
人一旦小看了自己的力量,那個「小」看往往不是普通的小,是會令旁人訝異的小。
 
因為簡單的路,比較好走。
 

這也是我一直告訴自己要小心的。

我難免也會有很累的時候,有那麼一瞬間會問自己「我是誰?我在那?為什麼我在這裡?」(好,我承認可能不只一瞬間)

但那又如何?簡單的路簡單走,但不會有什麼好的風景。
 
 
 
3. 海外工作機會最重要的是了解當地的職場的狀況與人脈
 
海外工作是一條不好走的路,基本上去一個新的國家,不管是不是同語言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如果是語言不同,則困難度會提高許多。
 

加上年齡與薪資這兩件事情,不管你在哪裡都會遇到,這件事情無庸置疑。

在海外,更是因為沒有長期在其中,很多事情只能片段片段知道。
 
我建議,最好的辦法就是請教他人,而且不是請教一個人,是請教所有你可以找到的人。
 
為什麼?因為每個人的經驗不一樣,看到的面向不一樣了。
 
另外這樣我會讓你自己可以拓展人脈,你可以請他人轉介當地的朋友,讓你對當地的狀況更了解。
 
 
我說直白的一點,如果你的目標是海外,那你不要問那些沒有海外經驗的人,他們只有「我聽說」、「我看我朋友」等等,這種不是第一手消息,也不是有助於你的消息。
 
當然請人幫忙,除了你需要過你自己心裡那個「害怕麻煩他人」的心魔外,你還需要「回報他人」以及「盡可能讓他人的幫忙簡單化」。
如果回報他人的方法不知道,那至少要做到後者。
 
例如,時間、地點對方以對方為主,不行見面就線上,儘量事前將自己的狀況、問題描述清楚,讓他人有心理準備。
也就是說讓他人是很簡單就可以做到的。這點,很建議參考矽谷阿雅的作法(點我)。
 
 
 
最後,與大家共同勉勵:
走別人不敢走的路,看別人看不到的風景。
Q:職涯可能性太大,無法確認方向。
詳細問題:MBA畢業在即,已經離開原本工作,但是未能確認適合自己的下一份工作,需要一些有效方法釐清自己到職涯規劃方向。
 
看到「可能性太大」這五個字我覺得是一個好的現狀,至少,認為自己是有很多的可能性的。

但就像是菜單上的餐點太多時,點餐的速度會變慢、開始出現選擇困難症一樣,當你的最終選擇只能選一個時,的確是需要費些心思的。
 
 
問題中提到已經離開原本的工作,代表之前是有工作經驗不是新鮮人,但是針對下一份工作還沒有具體的方向,詢問者問的是「有效方法」,這點我覺得我有三個想法。
 

 

✔︎ 1. 方法之前,我想說的是「更多選擇」這件事情

不論在任何時候,做任何決定,我都奉行一個原則,那就是「選擇一個,是為了讓未來的我有更多選擇」。

職涯這條路,把自己走窄了,只會痛苦。

畢竟,選擇太多的煩惱,遠遠不及沒有選擇的痛苦。
 
我也強調很多次,每一次的工作選擇,都是為了下下份的選擇。當你有了這樣的目標,很多選項就會自動被剔除。
 
 

✔︎ 2. 最好的方法是諮詢前輩/摯友/該領域的人

對我而言真正有效的方法不是去做評量表,而是直接詢問他人。

但不是讓你隨便路邊找一個人來詢問,這樣是沒有效的。

也不是劈頭就問「你覺得我適合什麼工作?」,你最有可能得到「很大範圍的答案」以及「你不想要聽的答案」。
 
我自己諮詢的步驟有以下三個步驟:
 

☞ (1) 詢問過去的老闆自己的優缺點

我自己在最迷惘的時候做過一件事情,我找出過去曾經共事過的所有老闆們,發訊息問他們:
你們可不可以跟我說過去我做得最好的一個地方跟最需要加強的地方?
 

我幾乎不只得到一個答案,而且更看清自己的優缺點。

要問這個問題?

因為,未來的你會變得如何,跟過去的你是有很大關係的。

自己看自己跟別人看自己,差距其實很大。

我們需要透過別人的眼睛來重新審視自己,尤其是位居高位更可以看得更全面的老闆。
 
當然,有些人會說「可是我不喜歡我老闆」。
是的,你不喜歡你的老闆/上司/主管,這是非常有可能發生的狀況。
 

但是,職場不是戀愛,沒有人有義務讓你喜歡,相同的,你的第一優先也不是讓他人喜歡你這個人。

用一個第三人稱的視角,去觀察為什麼他可以做到那個位置,去蕪存菁的學習,才是最重要的。

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他可沒說每三個人要選一個人喜歡啊。
 
如果你發現,你和前任老闆們的關係僵硬到讓你發不出任何一封這樣的訊息,那有問題的是你。
 

一個成熟的工作者,在我的心中,你可以討厭他人,但不至於需要在職場上讓人際關係緊張。

因為,出了公司這扇門,90%的人你不會再聯絡了,但這些人都是你的弱連結,把弱連結弄僵,對自己百害而無一利。
 

我親眼看過,每一次離職都搞的像是世界末日,但業界很小,所以幾輪之後,那個產業就待不下去的狀況。

被封殺挺起來很威,但我們沒有在演偶像劇,是也不必。
 
 

☞ (2) 詢問值得尊敬的前輩

職場上或是身邊是否有讓你覺得閃閃發光的前輩?不用多,1-2個就可以了。

這些前輩,可能是他們的形式作風你很欣賞、可能是專業背景你很佩服、可能是業務員執行能力你望塵莫及,詢問他們,你永遠都會得到出乎意料的答案。
 
為什麼詢問過去的老闆放在前面?

因為,無論你喜歡或不喜歡,他們站在高位,看得比你還清楚,因此,他們對你評價可以收著。

你可以把這些評價拿來和前輩討論。
 

那為什麼要問尊敬的前輩呢?

首先,你對於前輩的防備心比較低,你對於任何答案的接受度會提到。

接受度提高,你的可能性就會被打開,討論才有意義。
 

例如,我曾經收到的評論是「很努力,但是可以學習如何快速解決問題。」

我第一時間很不滿,覺得要是可以快速,我還需要很努力嗎?(天啊,想打那時候的我)

前輩提醒我,努力是基本盤,他重新分析了一次我在那樣的局面可以如何更有效,講話的方式、溝通的流程應該可以如何更好。

於是,我不僅重新思考了作法,我同時思考了職涯,有沒有哪些可以增強這方面的能力。
 

通常前輩的經驗分享,也可以讓你從中得到很多業界的狀況、薪水的範圍、注意的事項、甚至是人脈的介紹等等。

這些都是你可能原本不知道的。
 
 

☞ (3) 如果你想要更進一步,直接問該領域的人

對,直接問,不管認不認識。
 
怎麼找到那個領域的人?
相關的社團、LinkedIn是兩個最快的管道。(關鍵字搜尋,一定會出來一堆)
 

很多人被自己限制住,覺得自己沒有人脈,無法知道很多事情,所以都是they的錯。

我們要成熟點,沒有人脈,是自己的錯。請自己拓展,自己去認識別人。

如果你希望別人認識你,但別人不認識你,至少有一半的錯在自己身上。

 

因為站在原地,不會有人突然很興奮的想要來認識你。

又不是星探想挖掘明星,而且在現代,想出道,參加比賽、直接認識經紀公司比較快。
 

你可以根據前老闆們、前輩提出的內容,去找到已經在這個領域的人,私訊詢問他。

尤其是MBA身邊的同學、課堂上的老師、或是來演講的講者等等的,都是可以挖掘的寶藏。

(詢問的方式可以參閱這篇文章
 
我自己的粉絲專頁、信箱收過不只一次這樣的訊息,基本上可以的話,我都會答應出來喝杯咖啡聊一下。
 
注意:當你聚焦在「了解你的人」 x 「對產業熟悉的人」這兩者身上,問出來的答案才會是更精準的。
 
 

✔︎ 3. 最後,問你自己

其實,答案在你自己身上,如果你看得到答案,你也可以跳過前面的兩個步驟。
 
但,其實很難。
 
我高中的時候看過一本小說,叫做「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故事敘述了一個牧羊少年出發去尋找了寶藏,歷經千辛萬苦成為了智者之後,發現寶藏就在出發的第一天睡的那顆大樹下,那一天所做的預知夢,說的就是這顆大樹,然而,那時候他不知道。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他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有時候,你兜兜轉轉回到了原點,其實不是因為你笨,而是因為你還沒經歷過必須經歷的事情,所以你不知道而已。
 
職涯的答案也是,問了一圈,問回來自己的身上。
 
因為你自己才是真的要去做這件事情的人。
 
你的人生不會在任何人身上,可是你可以在別人身上找到可能性,然後再你身上開花結果。
 

Q:不知道哪種工作適合我,主管覺得不合適叫我走人。

首先,被主管說不合適走人的心情一定是奇差無比,這點很值得去吃個大餐、喝個酒,或是情緒一來哭一下,我都覺得很合理。

但其實我們換個方向想,也許是宇宙真的覺得你不適合這個工作,因此讓你不要繼續留下來。我人生中曾經在一個二選一的面試中最後落榜,那時候很懊惱,不到半年,我就聽到業界的朋友說,那家公司已經要收掉了,而我那時候剛好在另外一家公司手上正要開始一個有趣的專案。

這就是人生。

允許自己難過一下,但在整個人生當中這其實是一件小事,所以,也不用太難過!

第二,我們思考一下「不知道哪種工作適合我」,是一個怎樣的概念?
我觀察會這樣說的人有三個共同的特性:
1. 每份工作年資<1年
2. 工作經驗在3次以下
3. 具體說不出來自己在工作中的重大成就是什麼

簡短說一下這三點的更具體的意義以及我的想法是什麼:

📌1. 每份工作年資<1年
你可能看過很多文章都會建議你一份工作至少待2年,滿三年可以離開,理由是這對人資而言是一個比較穩定的表現。
的確,人資會因為每份工作的時間過短而對一個人的穩定度產生懷疑,但畢竟離職的場景很多變,這也很難說。

我自己是用另外一個角度在看認年資。

我自己的經驗裡:
第一年:學習工作的新知識、SOP、摸索產業鏈、認識客戶、熟悉產品
第二年:開始可以提出具體的想法、獨當一面開始做專案、知道如何判斷在什麼情況下,應該做怎樣的反應
第三年:公司內的人脈穩定,你對於整體工作的熟悉度已經達到了九成,可以開始挑戰創新的專案、帶人

因此,在第一年還沒結束前,可以說,在基本功的部分還沒有熟悉,在兩年左右的時候思考是否需要轉換,常理來說,是有比較多的判斷因素的。

這裡可以與大家分享我的另外一個關於「兩年」的經驗。

我的職涯之路是不斷轉職的,從老師 -> 行政 ->客服 ->業務 ->客戶經理,一路到了現在,最大的轉折是我做了業務。

我並非一開始就想當業務,可以說很排斥,但為什麼還是去了?我的思考邏輯是這樣的:

我把公司分成三個等份:
(1) 專業技術領域:例如財務、法務、工程師等,這些的專業技術我可能來不及了(不想念會計系跟法律系,也不想學寫程式)
(2)行政:大體上就是我過去我曾經做過的,老師、行政、客服、招募等等
(3)業務:幫公司賺錢,是唯一一個我可能可以做,但是我還沒有去做的事情。

那時候我想,我就給自己兩年的時間探索一下「業務」這條路,雖然我第一時間覺得很排斥,但是業務是唯一幫公司實質賺錢的單位,如果我做的好,那就是幸福總是來得太突然,恭喜我人生的可能性為66.66%,打開104有超過一半的工作可以選,未免也太幸福。

那萬一做不好呢?萬一沒有天賦怎麼辦?哦~沒關係啊,至此我都不會考慮業務,我會心無旁騖成為「Operation Queen」,做到行政界的第一名。聽起來,還是蠻威的。對我而言,做業務如果不成功,不是什麼人生污點,就跟愛錯一個人一樣,我就當我年少輕狂不懂事啊(笑)

我在業務的路上,前前後後待了大概兩年半,我確認,我業務能力不是頂尖,大概就是70分左右,沒有不能做,職涯的可能性還是有的,於是就開始了下一階段。

所以我現在的職位事實上是把「行政」+「業務」合起來,轉化為客戶經理這個職位的技能。

這樣的簡單分工,也是你可以嘗試看看的,給自己兩年,多嘗試不同的工作,你會有更多的發現以及領悟。

📌2. 工作經驗在3次以下

將這點之前,說一個笑話,我有一個長輩有次跟我說「你在台北,要一直思考職涯,你不覺得很累嗎?」

其實也是蠻累的(笑),但是,因為思考,所以會更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選擇之後真的去執行,也才真的可以學到跟得到。

因為轉換工作的次數多,所以,面試、工作前期的新人期、心態的調整其實都執行過了很多次。

重點是,奇數才能選出多數,做過了不只一個行政、不只一個業務,才知道哪種行政、哪種業務是自己喜歡的。跟面試了不只一家,才能選出一家是自己想要的,都是一樣的道理。

但是在心態上,要有所調整。

在工作中,當我們想要離職的時候,我們真的要公正客觀的思考,今天的離職理由是:

(1) 因為被罵覺得不爽,但其實真的是自己做錯了,真的是有改進的空間,真的是可以做得更好,只是自己的自尊心高,所以覺得不爽,覺得為什麼別人口氣可以那麼差,為什麼不能好好講。
(2) 自己真的沒有做錯,是主管的情緒勒索

大部分都是第一種。

在職場上,我鼓勵大家成為一個成熟的人,成熟的人,不是沒有情緒,而是刻意練習不讓情緒的波折起伏太大,很難,我也還在學習。

但是,客觀的看自己是否真的還有可以進步的地方很重要。

當你能發現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你才有變得更好的可能性。

同時,如果你自己一直變得更好,你可以在工作上貢獻更多,你就會是比較受歡迎的人(因為你可以解決問題)。

📌3. 具體說不出來自己在工作中的重大成就是什麼

這比較常發生在工作時間過短的狀況下會發生的狀況,因為通常工作個一年還是可以勉強說個小成就。

「是否已經有重大成就」是我判斷是否達到離職標準之一。

你試想,你現在直接離職,你沒有重大成就,就會面臨「不知道面試要怎麼說」的窘境,這件事情是很不划算的。離職了沒薪水,又找工作困難,何必呢?

當你問自己「我有重大成就了嗎?」也就意味著,你的工作開始有目標。很多時候,工作上的不快樂,是太在意他人,為什麼會在意他人?因為你沒有目標。

你想想,那些老家的左鄰右舍三姑六姨你就知道了,因為沒有目標,所以特別關心別人所發生的瑣事,以及特別容易比較與不開心,我們如果沒有目標,就是心態上的三姑六姨了。

面試的時候也是,你是否可以想像未來工作能否有一個光想像就覺得興奮的重大成就呢?例如簽了很大的客戶、辦了很大的展覽、做了一個很棒的系統等等,是那種你可以跟朋友說「欸欸欸我最近做了一件很酷的事情」,如果有,那它會比其他工作更被擺在前面選擇。

而且,人因為有成就感而覺得自己有價值,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我總結一下今天的結論:
1. 將公司簡單分成:技術、行政、業務三等份,在還不知道自己適合哪一個之前,至少嘗試兩個,每一個給自己至少兩年的時間,我自己的最大轉折是我從行政去當業務的兩年多。

2. 轉換工作不是件不行的事情,關鍵是要客觀的分清楚是真的這個職場環境有問題,還是自己自尊心高因此被別人指出錯誤的時候不開心,只要是可以變得更好的機會,都應該要把握。

3. 離職前問自己「我有重大成就了嗎?」,面試時問自己「我在這裡能不能有一個重大成就」,選擇工作的時候會清楚很多。

用這樣的邏輯去思考,你會漸漸找到下一個適合自己的工作。

Q:職涯可能性太大,無法確認方向。
詳細問題:MBA畢業在即,已經離開原本工作,但是未能確認適合自己的下一份工作,需要一些有效方法釐清自己到職涯規劃方向。
 
看到「可能性太大」這五個字我覺得是一個好的現狀,至少,認為自己是有很多的可能性的。

但就像是菜單上的餐點太多時,點餐的速度會變慢、開始出現選擇困難症一樣,當你的最終選擇只能選一個時,的確是需要費些心思的。
 
 
問題中提到已經離開原本的工作,代表之前是有工作經驗不是新鮮人,但是針對下一份工作還沒有具體的方向,詢問者問的是「有效方法」,這點我覺得我有三個想法。
 

 

✔︎ 1. 方法之前,我想說的是「更多選擇」這件事情

不論在任何時候,做任何決定,我都奉行一個原則,那就是「選擇一個,是為了讓未來的我有更多選擇」。

職涯這條路,把自己走窄了,只會痛苦。

畢竟,選擇太多的煩惱,遠遠不及沒有選擇的痛苦。
 
我也強調很多次,每一次的工作選擇,都是為了下下份的選擇。當你有了這樣的目標,很多選項就會自動被剔除。
 
 

✔︎ 2. 最好的方法是諮詢前輩/摯友/該領域的人

對我而言真正有效的方法不是去做評量表,而是直接詢問他人。

但不是讓你隨便路邊找一個人來詢問,這樣是沒有效的。

也不是劈頭就問「你覺得我適合什麼工作?」,你最有可能得到「很大範圍的答案」以及「你不想要聽的答案」。
 
我自己諮詢的步驟有以下三個步驟:
 

☞ (1) 詢問過去的老闆自己的優缺點

我自己在最迷惘的時候做過一件事情,我找出過去曾經共事過的所有老闆們,發訊息問他們:
你們可不可以跟我說過去我做得最好的一個地方跟最需要加強的地方?
 

我幾乎不只得到一個答案,而且更看清自己的優缺點。

要問這個問題?

因為,未來的你會變得如何,跟過去的你是有很大關係的。

自己看自己跟別人看自己,差距其實很大。

我們需要透過別人的眼睛來重新審視自己,尤其是位居高位更可以看得更全面的老闆。
 
當然,有些人會說「可是我不喜歡我老闆」。
是的,你不喜歡你的老闆/上司/主管,這是非常有可能發生的狀況。
 

但是,職場不是戀愛,沒有人有義務讓你喜歡,相同的,你的第一優先也不是讓他人喜歡你這個人。

用一個第三人稱的視角,去觀察為什麼他可以做到那個位置,去蕪存菁的學習,才是最重要的。

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他可沒說每三個人要選一個人喜歡啊。
 
如果你發現,你和前任老闆們的關係僵硬到讓你發不出任何一封這樣的訊息,那有問題的是你。
 

一個成熟的工作者,在我的心中,你可以討厭他人,但不至於需要在職場上讓人際關係緊張。

因為,出了公司這扇門,90%的人你不會再聯絡了,但這些人都是你的弱連結,把弱連結弄僵,對自己百害而無一利。
 

我親眼看過,每一次離職都搞的像是世界末日,但業界很小,所以幾輪之後,那個產業就待不下去的狀況。

被封殺挺起來很威,但我們沒有在演偶像劇,是也不必。
 
 

☞ (2) 詢問值得尊敬的前輩

職場上或是身邊是否有讓你覺得閃閃發光的前輩?不用多,1-2個就可以了。

這些前輩,可能是他們的形式作風你很欣賞、可能是專業背景你很佩服、可能是業務員執行能力你望塵莫及,詢問他們,你永遠都會得到出乎意料的答案。
 
為什麼詢問過去的老闆放在前面?

因為,無論你喜歡或不喜歡,他們站在高位,看得比你還清楚,因此,他們對你評價可以收著。

你可以把這些評價拿來和前輩討論。
 

那為什麼要問尊敬的前輩呢?

首先,你對於前輩的防備心比較低,你對於任何答案的接受度會提到。

接受度提高,你的可能性就會被打開,討論才有意義。
 

例如,我曾經收到的評論是「很努力,但是可以學習如何快速解決問題。」

我第一時間很不滿,覺得要是可以快速,我還需要很努力嗎?(天啊,想打那時候的我)

前輩提醒我,努力是基本盤,他重新分析了一次我在那樣的局面可以如何更有效,講話的方式、溝通的流程應該可以如何更好。

於是,我不僅重新思考了作法,我同時思考了職涯,有沒有哪些可以增強這方面的能力。
 

通常前輩的經驗分享,也可以讓你從中得到很多業界的狀況、薪水的範圍、注意的事項、甚至是人脈的介紹等等。

這些都是你可能原本不知道的。
 
 

☞ (3) 如果你想要更進一步,直接問該領域的人

對,直接問,不管認不認識。
 
怎麼找到那個領域的人?
相關的社團、LinkedIn是兩個最快的管道。(關鍵字搜尋,一定會出來一堆)
 

很多人被自己限制住,覺得自己沒有人脈,無法知道很多事情,所以都是they的錯。

我們要成熟點,沒有人脈,是自己的錯。請自己拓展,自己去認識別人。

如果你希望別人認識你,但別人不認識你,至少有一半的錯在自己身上。

 

因為站在原地,不會有人突然很興奮的想要來認識你。

又不是星探想挖掘明星,而且在現代,想出道,參加比賽、直接認識經紀公司比較快。
 

你可以根據前老闆們、前輩提出的內容,去找到已經在這個領域的人,私訊詢問他。

尤其是MBA身邊的同學、課堂上的老師、或是來演講的講者等等的,都是可以挖掘的寶藏。

(詢問的方式可以參閱這篇文章
 
我自己的粉絲專頁、信箱收過不只一次這樣的訊息,基本上可以的話,我都會答應出來喝杯咖啡聊一下。
 
注意:當你聚焦在「了解你的人」 x 「對產業熟悉的人」這兩者身上,問出來的答案才會是更精準的。
 
 

✔︎ 3. 最後,問你自己

其實,答案在你自己身上,如果你看得到答案,你也可以跳過前面的兩個步驟。
 
但,其實很難。
 
我高中的時候看過一本小說,叫做「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故事敘述了一個牧羊少年出發去尋找了寶藏,歷經千辛萬苦成為了智者之後,發現寶藏就在出發的第一天睡的那顆大樹下,那一天所做的預知夢,說的就是這顆大樹,然而,那時候他不知道。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他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有時候,你兜兜轉轉回到了原點,其實不是因為你笨,而是因為你還沒經歷過必須經歷的事情,所以你不知道而已。
 
職涯的答案也是,問了一圈,問回來自己的身上。
 
因為你自己才是真的要去做這件事情的人。
 
你的人生不會在任何人身上,可是你可以在別人身上找到可能性,然後再你身上開花結果。
 

如果你是一個有離職打算的人,但是又不是很確定你可以馬上找到一份工作的人,你需要做的是計畫性離職,尤其是轉職的人,格外需要計畫性離職。


計畫性離職與存款多寡關係不大,而是思考邏輯不一樣。

我同意,如果你在工作中覺得疲憊,你應該在工作與工作中休息一段時間再去下一間公司報到,這會讓身心靈回到一個平衡的狀態,有利於你自己與下一間公司。


計畫性離職需要計畫的,往往不僅僅只是存款,,而是:

點我閱讀更多

工作選擇評估

Q:大公司底下的新創公司,是好的選擇嗎?
 
看到這個問題,彷彿看到我自己這幾年的工作經驗(笑)
 

我待過三個新創的團隊,而且共同特色是:團隊的規模小而美,但是公司本體不是。

我簡單稱之為:大公司底下的新創公司。

這樣的公司,有什麼特色呢?是不是個好的選擇?

以下是我的五點心得。
 
1. 大公司底下的新創公司的總體悟與必要的心態
 
一個字的形容詞是「累」,兩個的形容詞是「好玩」,三個字的形容詞是「好刺激」。
 
累、好玩、好刺激大體上我這幾年的心得。
 
大家可以注意到,我把「累」放在第一個形容詞,因為,不是普通的累,是真的很累。所以腦袋中第一個蹦出來的關鍵字就是「累」。
這個累是:
 
(1)時間上的累:我有過三年是沒有週休、24小時待命、週休和姐妹逛街隨時會停下來回覆訊息的
 
(2)心理上的累:那三年睡覺的時候我鈴聲開到最大聲,因為我怕漏接了任何電話,時常半夜會被打電話叫起來處理系統問題。
我記得很清楚,有一次我半夜三點半被叫醒,我一路監控到六點半,然後眯一下,九點準時上班。
 
我現在想想,其實大可不必這樣,公司沒有我不會倒的,事情永遠會有人處理。
 
但是我為什麼這樣做呢?
 
因為,就是當時有太多人都覺得「事情有人會處理」,而我就是那個處理的人。
 
而我,一個剛出社會的菜鳥,我非常非常非常需要舞台,我甚至可以說:我就是鐵了心在尋找自己的舞台。
 
那時候,每次被說是工作狂的時候,我都會反駁,覺得「哪有?我沒有!」
 
我現在細想:哈,我就是標準工作狂。
 
但是這個累不會一直下去,我覺得一直這麼累很不正常,24小時待命這件事情會讓身體出問題,年輕的時候可以,之後就必須轉為多靠一點腦袋,而不是一直是靠時間上的付出來贏得注目。
 
但如果年輕的時候,沒有任何技能,又想要前輩教自己,那麼唯一人家不願意但你多的是的就是「時間」。
 
 
(3)至於,「好玩」跟「好刺激」則是我現在的心情。累過了之後,開始發現這其中有趣的地方,但我必須說一個很重要的心態:
 
「Shit happens everyday.  Don’t  complain. Complete it.」
 
我聽過/見過太多喜歡抱怨的人,真的不必要。
 
新創團隊原先就比別人還要不穩定、不知道未來、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你以為的工作只是人家商業模式裡的beta測試版。抱怨不會讓事情變好,只會讓你的心情變糟,一旦心情變糟,你處理事情的效能就會降低。
 
英文有一句話說「take it or leave it.」(要就要,不要就拉倒)我覺得很適合用在新創。
 
遇到問題,你要不就是接下來做完,要不你就不要管。看清了事情的本質後,其實你會更海闊天空。
 
 
 
2. 大公司底下的新創公司,適合誰?
 
(1)新創適合「你任何部門都想要碰,你有絕對渴望學習的心。」
 
很多人會覺得新創不穩定、不知道在做什麼,所以進去之後很痛苦,覺得為什麼你跟一群和你差不多懂的人一起工作,想象中那種有前輩帶領的安心感呢?
 
難道是做夢嗎?
 
對!就是做夢!你真的想的太美好了。
 
有令你信服的前輩帶領的安心是可遇不可求,不要看太多偶像劇,覺得到處都有這樣的人,其實很少。
 

新創人數少,只要你願意,你什麼都可以做!

我在新創裡碰了:教學、訓練、行政、客服、業務、人資、合約、產品、系統維護,我幾乎把我所有想要做的事情都做過一輪了。(只差沒有下廣告跟寫程式而已)
 
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做什麼?那你就去新創用心的把每一個部分都學習一次。
 
你可以把新創想成他就是你的「職涯大學」,在大學裡,你什麼都學,有興趣就去上課,但要認真上。
 
只有認真,拼了全力,你才可有所收穫。如果你只是當作你在上通識課,那如同你已經忘了所有的通識課在所什麼那樣,你也不會在新創學習到任何東西的,甚至可以說你也不會在任何地方學到東西。
 
 
(2)新創適合「你有絕對的渴望想帶領團隊」
 
你想在新創帶領團隊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只是你的心態而已。
 
因為你可能不會加薪與有好聽的職稱,但如果你以一種「我會先想辦法了解全部的事情並設法解決」,很快的,全部的人都會凡事第一個想到你,這時候,你跟帶領團隊沒什麼兩樣。
 

有些人不喜歡,覺得沒有職稱怎麼管人怎麼帶領團隊?

那想一下,下一秒公司就答應你讓你就變成主管了,你就突然有能力可以管理與帶領團隊了嗎?你就可以有勇氣做決定了嗎?你還不是主管時,決定錯了都是they的錯,你是主管後,就都是你的錯,你有信心?

 
如果你是那個願意想方設法解決的人,位置會是你的,不是在這裡拿到位置,也會是在其他的地方。
 
 
 
接下來三點是我在新創團隊的三點現實面提醒:
 
1. 你雖然不想承認,但你就是含著金湯匙出身的
 
對,當你聽到這句話的時候,你不要不開心,你要開心。
 
你知道真正的新創團隊是每一分每一秒每一毛錢都要斤斤計較嗎?
但因為你是大公司的底下的新創團隊,所以你不用面對投資人、你可以一直投廣告、一直辦活動,彷彿錢從天上掉下來那樣,你要珍惜。
 
不相信的話,你就去問任何一個正在創業的朋友,問他如何錙銖必較分秒必爭,你就知道你有多幸福了。
 
 
 
2. 那些你討厭的繁文縟節:小團隊的人力走大公司的流程
 

有個富爸爸,就必須遵守富爸爸的規定。

因為你吃他的用他的花他的,人家有什麼規定你就要怎麼做。

繁文縟節很麻煩,但是事情是人做出來的,我給你的良心建議就是:你一直卡關在哪,就去跟哪個關主做好朋友。
 
例如,財務、法務、技術一向是我的好朋友。
 
為什麼我提的工單,特別快速被修復?
為什麼我的請款錯誤不會被退回只需要修改?
為什麼我的合約法務願意先看?
 
不是我長得漂亮,而是我真心花了很多時間了解他們的困難點,當他們給予我支援的時候,我從不吝嗇給很大的誇獎。
 
 
3. 整間公司什麼都有,但你什麼都沒有:系統沒有、人力沒有、標準化沒有
 
把這個列為本篇文章的最後一點,是因為這是一個事實,但也就是一個事實。

不用太多說,認清這個事實,你就會少點抱怨。
 
你問我:「難道你都不抱怨的嗎?」
 
當然會,心情不開心的時候,當然要說個兩句,但是,我儘量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不帶有抱怨的情緒在。
 
我期許我自己是解決問題的人,不僅僅是提出問題的人。
 
我最常說的話是:我不是沒有情緒,我也不是喜歡每一個人,我只是很清楚知道我為何在這裡而已。
 
 
 
一個工作是不是好的選擇,從我問我自己、到人選問我、到諮詢者問我,我永遠只問一句話:
「你想獲得什麼?」
 
當你知道你想獲得什麼,你就知道這個工作是不是好選擇。

Q:不知道哪種工作適合我,主管覺得不合適叫我走人。

首先,被主管說不合適走人的心情一定是奇差無比,這點很值得去吃個大餐、喝個酒,或是情緒一來哭一下,我都覺得很合理。

但其實我們換個方向想,也許是宇宙真的覺得你不適合這個工作,因此讓你不要繼續留下來。我人生中曾經在一個二選一的面試中最後落榜,那時候很懊惱,不到半年,我就聽到業界的朋友說,那家公司已經要收掉了,而我那時候剛好在另外一家公司手上正要開始一個有趣的專案。

這就是人生。

允許自己難過一下,但在整個人生當中這其實是一件小事,所以,也不用太難過!

第二,我們思考一下「不知道哪種工作適合我」,是一個怎樣的概念?
我觀察會這樣說的人有三個共同的特性:
1. 每份工作年資<1年
2. 工作經驗在3次以下
3. 具體說不出來自己在工作中的重大成就是什麼

簡短說一下這三點的更具體的意義以及我的想法是什麼:

📌1. 每份工作年資<1年
你可能看過很多文章都會建議你一份工作至少待2年,滿三年可以離開,理由是這對人資而言是一個比較穩定的表現。
的確,人資會因為每份工作的時間過短而對一個人的穩定度產生懷疑,但畢竟離職的場景很多變,這也很難說。

我自己是用另外一個角度在看認年資。

我自己的經驗裡:
第一年:學習工作的新知識、SOP、摸索產業鏈、認識客戶、熟悉產品
第二年:開始可以提出具體的想法、獨當一面開始做專案、知道如何判斷在什麼情況下,應該做怎樣的反應
第三年:公司內的人脈穩定,你對於整體工作的熟悉度已經達到了九成,可以開始挑戰創新的專案、帶人

因此,在第一年還沒結束前,可以說,在基本功的部分還沒有熟悉,在兩年左右的時候思考是否需要轉換,常理來說,是有比較多的判斷因素的。

這裡可以與大家分享我的另外一個關於「兩年」的經驗。

我的職涯之路是不斷轉職的,從老師 -> 行政 ->客服 ->業務 ->客戶經理,一路到了現在,最大的轉折是我做了業務。

我並非一開始就想當業務,可以說很排斥,但為什麼還是去了?我的思考邏輯是這樣的:

我把公司分成三個等份:
(1) 專業技術領域:例如財務、法務、工程師等,這些的專業技術我可能來不及了(不想念會計系跟法律系,也不想學寫程式)
(2)行政:大體上就是我過去我曾經做過的,老師、行政、客服、招募等等
(3)業務:幫公司賺錢,是唯一一個我可能可以做,但是我還沒有去做的事情。

那時候我想,我就給自己兩年的時間探索一下「業務」這條路,雖然我第一時間覺得很排斥,但是業務是唯一幫公司實質賺錢的單位,如果我做的好,那就是幸福總是來得太突然,恭喜我人生的可能性為66.66%,打開104有超過一半的工作可以選,未免也太幸福。

那萬一做不好呢?萬一沒有天賦怎麼辦?哦~沒關係啊,至此我都不會考慮業務,我會心無旁騖成為「Operation Queen」,做到行政界的第一名。聽起來,還是蠻威的。對我而言,做業務如果不成功,不是什麼人生污點,就跟愛錯一個人一樣,我就當我年少輕狂不懂事啊(笑)

我在業務的路上,前前後後待了大概兩年半,我確認,我業務能力不是頂尖,大概就是70分左右,沒有不能做,職涯的可能性還是有的,於是就開始了下一階段。

所以我現在的職位事實上是把「行政」+「業務」合起來,轉化為客戶經理這個職位的技能。

這樣的簡單分工,也是你可以嘗試看看的,給自己兩年,多嘗試不同的工作,你會有更多的發現以及領悟。

📌2. 工作經驗在3次以下

將這點之前,說一個笑話,我有一個長輩有次跟我說「你在台北,要一直思考職涯,你不覺得很累嗎?」

其實也是蠻累的(笑),但是,因為思考,所以會更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選擇之後真的去執行,也才真的可以學到跟得到。

因為轉換工作的次數多,所以,面試、工作前期的新人期、心態的調整其實都執行過了很多次。

重點是,奇數才能選出多數,做過了不只一個行政、不只一個業務,才知道哪種行政、哪種業務是自己喜歡的。跟面試了不只一家,才能選出一家是自己想要的,都是一樣的道理。

但是在心態上,要有所調整。

在工作中,當我們想要離職的時候,我們真的要公正客觀的思考,今天的離職理由是:

(1) 因為被罵覺得不爽,但其實真的是自己做錯了,真的是有改進的空間,真的是可以做得更好,只是自己的自尊心高,所以覺得不爽,覺得為什麼別人口氣可以那麼差,為什麼不能好好講。
(2) 自己真的沒有做錯,是主管的情緒勒索

大部分都是第一種。

在職場上,我鼓勵大家成為一個成熟的人,成熟的人,不是沒有情緒,而是刻意練習不讓情緒的波折起伏太大,很難,我也還在學習。

但是,客觀的看自己是否真的還有可以進步的地方很重要。

當你能發現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你才有變得更好的可能性。

同時,如果你自己一直變得更好,你可以在工作上貢獻更多,你就會是比較受歡迎的人(因為你可以解決問題)。

📌3. 具體說不出來自己在工作中的重大成就是什麼

這比較常發生在工作時間過短的狀況下會發生的狀況,因為通常工作個一年還是可以勉強說個小成就。

「是否已經有重大成就」是我判斷是否達到離職標準之一。

你試想,你現在直接離職,你沒有重大成就,就會面臨「不知道面試要怎麼說」的窘境,這件事情是很不划算的。離職了沒薪水,又找工作困難,何必呢?

當你問自己「我有重大成就了嗎?」也就意味著,你的工作開始有目標。很多時候,工作上的不快樂,是太在意他人,為什麼會在意他人?因為你沒有目標。

你想想,那些老家的左鄰右舍三姑六姨你就知道了,因為沒有目標,所以特別關心別人所發生的瑣事,以及特別容易比較與不開心,我們如果沒有目標,就是心態上的三姑六姨了。

面試的時候也是,你是否可以想像未來工作能否有一個光想像就覺得興奮的重大成就呢?例如簽了很大的客戶、辦了很大的展覽、做了一個很棒的系統等等,是那種你可以跟朋友說「欸欸欸我最近做了一件很酷的事情」,如果有,那它會比其他工作更被擺在前面選擇。

而且,人因為有成就感而覺得自己有價值,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我總結一下今天的結論:
1. 將公司簡單分成:技術、行政、業務三等份,在還不知道自己適合哪一個之前,至少嘗試兩個,每一個給自己至少兩年的時間,我自己的最大轉折是我從行政去當業務的兩年多。

2. 轉換工作不是件不行的事情,關鍵是要客觀的分清楚是真的這個職場環境有問題,還是自己自尊心高因此被別人指出錯誤的時候不開心,只要是可以變得更好的機會,都應該要把握。

3. 離職前問自己「我有重大成就了嗎?」,面試時問自己「我在這裡能不能有一個重大成就」,選擇工作的時候會清楚很多。

用這樣的邏輯去思考,你會漸漸找到下一個適合自己的工作。

我身邊很多人會問我這個問題,不光是私訊來的讀者,自己身邊的朋友也是每每收到獵人頭的面試邀請或是offer總是第一時間想到我。

很多人會對於獵人頭這個職缺很好奇,覺得獵人頭很風光,好像可以知道很多業界的秘辛,還可以看別人的履歷,知道別人的薪水(完全是滿足了所有人的八卦慾望),遊走在各個公司之間,光是描述就覺得很酷,所以,如果有機會當獵人頭非常躍躍欲試。


但獵人頭的挑戰困難性,遠遠超出於大家的想像。

1. 獵人頭是單純的業務職,最在意的事情是「你這個人是否具備充分的條件可以去手上公司上班」,每天都追逐著數字跑,說它是我做過最daily tracking 的職位也不為過。


每天看:

  • 打了幾通電話
  • 挖掘了多少新的人選(雖然公司有CRM系統,但是你不能夠完全依靠公司的資訊)
  • 安排了多少人跟你面試(獵人頭要先面試過這個人,不管是電話或是面對面)
  • 見過的人裡面多少可以送履歷去給用人公司
  • 用人公司安排了多少的內部面試(包含一面、二面、最終面試)
  • 發了多少的offer
  • 多少人去上班


這是一個完整的漏斗圖,也就是說,每一個環節的轉換率下降都需要被檢討,你手上不會只有一個案子,手上的案子不會同時都是同一個類型的職缺, (例如我同時有過「採購」以及「太陽能」的職缺)。


加上獵人頭的制度是不成交不收費,在人選還沒有去上班之前,你都不算成交一個客戶,如果有一個人拒絕offer,前面的努力就白費了,你必須快速有第二個人遞補上,否則很容易被其他渠道的人選捷足先登。


2. 獵人頭手上的案子都是難纏的


通常獵頭手上的案子都是薪水不錯的,也是具有談薪空間的,但是,為什麼這麼有薪資吸引力的公司需要獵人頭呢?


按照坊間的邏輯來說,不就是薪水越高越好找人嗎?


因為這些職缺都很難纏:

  • 可能是需要的是複合式的技能,希望獵人頭可以大量的找高優質的人選
  • 可能是時間很急,需要獵人頭快速掃過市場上所有可能的人選
  • 可能是公司的風評不是很好,需要獵人頭居中解釋。


這些都是常見的的原因,身為一個獵人頭,面對的不僅僅只是人,而是產業的深度理解、職涯規劃、每一個人生階段考量的事情是否有被充分解決。

例如,一個45歲有家庭小孩、房貸車貸的副總,加薪25%,會不會願意到另外一個公司上班,我可以說,不一定。薪水的影響程度在不同階段是不一樣的,因此你是否了解更多背後的考慮因素呢?


很多人會說「我喜歡人、我喜歡交朋友,所以我想當獵人頭」,通常你面試講這句話,就會直接out。

因為,跟人選之間的關係,不是朋友,是工作。如果人選最後成為你的朋友,那很幸運,但最常就只是工作上的關係。


加上手上有這麼多難纏的案子,光要想想這些人都在哪裡出沒就快要崩潰了,根本沒時間交朋友啊。



3. 一份職位能帶給你的進步,取決於你的努力程度


很多人會說,獵人頭可以看透一個產業,但也有很多人說,他們遇到的獵人頭都不是很專業。 這是為什麼?


因為了解一個產業需要時間,我記得我為了找一個公司的call center manager,把另外一家公司的三代都面試了一輪,因此我在最後幾個人選跟我說他的職涯路程時,我彷彿那間公司的員工那樣,但你知道這一切多耗時嗎?


為了太陽能產業,我每天早上買三份報紙,就是為了追上所有能源開發的最新狀況,知道這個我超級不熟悉的領域到底都在做什麼,又發生了什麼大事。


如果你想要獵人頭這份工作可以帶給你很多,那你一定要比別人認真,而且多拓展認識他人的渠道。

你會願意到處認識新人嗎?你對所有的產業都很有興趣嗎?你真心想要了解嗎?(不,我老實說我對太陽能產業沒有興趣QQ)


獵人頭在前三個月的陣亡率大概是9成,也就是說跟你同一期進去的10個人,最後只會有一個人繼續留下來,因此,如果你進去前三個月覺得沒有人帶你,這是很正常的,因為,在你還不確定會留下來之前,培養一個人成本太高。


追自己、追團隊的業績進度才是比較實在的(笑)。


回到問題本身,如果你問我,拿到獵人頭offer該不該去?


我的個人職涯概念是:那就是試試看吧!真的覺得不適合的話,大不了就離職!


這是真的,獵人頭多的是做不到三個月、一個月、一個禮拜、隔天就不來的人。


但倒也不用想得太嚴重,我不覺得這是職場上的逃兵,我覺得這反而是提早看到了自己的不適合,未來你也不會在心心念念著當年沒有選擇這個offer而有需要幻想與失落。


如果你覺得這樣想很對不起公司,那麼:
「在對不起公司之前,先想想你是否對得起自己?」

我們首先說明一下一些常見的說法:

◆ B2C(Business to Customer)

你所在的企業對象客戶是直接面對終端個人消費者。

​◆ B2C(Business to Business)

與B2C不同的地方在於販售的對象從個人用戶轉為企業。

​(還有一種是B2G,指的是Business to Government)


從 to C 到 to B的過程,販售的商品未必會改變,例如「電腦」,你在apple的體驗店裡,是to C,但是你如果是賣給公司,就是to B。


以這個諮詢者為例,從事的是B2B的「行銷」工作,過往經驗是B2C的「業務」經驗。

◆ B2B業務與行銷的差別

繼續閱讀

昨天私訊收到一個詢問,針對兩份工作起薪一樣要選擇哪一份?

我的第一個反應是詢問:「你自己面試起來比較喜歡哪一家呢?」

我自己也是這樣問我自己。

我們可以花很多時間討論未來發展方向、自己的發展發向,但其實,我知道這個讀者很年輕。

以前我常聽一句話,「因為年輕所以無限。」

那時候,我很嗤之以鼻,年輕才沒有無限,年輕根本什麼都沒有,沒有人脈、沒有想法、沒有經驗、還沒有錢!你們這些說年輕所以無限的人,那是因為你們什麼都有!!!(哈哈哈我剛出社會真的好生氣XDDD)

但我現在再想一次(我沒有說我不年輕囉),我覺得我知道為什麼,而且我也同意。


我常常在想,是什麼會造就我們與國小同學那麼的不一樣,我們是在同一個小鎮、接觸的人是最一樣的,可是,現在發展完全不一樣,這是為什麼呢?

繼續閱讀

昨天粉絲團收到了一個可愛的讀者訊息,她說:

「哈囉小金魚,我一直都有在關注你的職場100則問題,也很喜歡你溫暖的提點職場人。這次終於到我問問題了!我想請問:該如何評估手上的offer?除了表面的職涯發展性、薪酬福利等可以量化,但像是主管契合度,事相處等必須進去才知道,再麻煩小金魚,謝謝你!」

哈哈哈,我看到「終於到我問問題了」時不禁笑了出來,哈哈哈哈,你們真的都好可愛哦:D

我很歡迎大家回信或是粉專私訊我。

說到,如何評估手上的offer,可以說是一個靈魂的拷問,因為,評估過的人都知道,就像可愛的讀者說的,這不僅僅只是職涯發展,薪酬福利等等,因此,我們今天就跳過這兩個部分的解說,我們聊聊,除了這兩點,我還是怎麼評估手上的offer的。


首先,對我而言,工作其實和戀愛很像(喔不,可能工作還比較認真,威~)。

繼續閱讀

職場與人際關係

有人不怕上級嗎?哈哈哈哈哈哈

(這是我一開始看到問題的時候的第一直覺)

害怕跟老闆1-1,害怕老闆突然叫自己的名字,害怕會議上突然被點名,害怕被老闆罵……等等,其實害怕上級的原因很多。


光是提到「上級」或是「老闆」兩個詞語,就可能會勾起過去的一些不好的回憶。

你問我說,我怕上級/老闆嗎? 當然啊!哈哈哈

 

害怕主管的三個可能性

我發現我自己在以下幾種情況下特別怕上級:

① 上級看起來很兇(或是大家都說他很兇)

② 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 / 目前能力尚未可以完成80%完整度以上的事情

③ 該好好準備沒有好好準備的

閱讀更多

✔︎關於常常加班的小觀察
 
1.我觀察到,初期的「常常忍不住加班」常常對應出一個問題就是:其實你沒有其他想要做的事情,可是不加很無聊,辦公室有人,那倒不如加班至少有人陪。
 
這時候你需要思考的是,如果你也不討厭這樣的情況,那我覺得也不錯,但如果你不喜歡,你想要改變,那開始跟朋友出門或是參加活動找新的社交圈是很重要的。
 

新鮮人/剛加入一間公司的時候,可能會不知道能不能不加班,會不會不加班很奇怪,我建議你先觀察,然後準時下班一次試試看,探探辦公室其他人的口風或是態度,如果你絲毫不在意別人的想法,那就做自己吧!

2.另外一個狀況是,如果「常常忍不住加班」是因為工作量太多導致的,那麼需要思考的是:這是否值得。我的經驗裡,第一個時期的加班的確為我換來了很大的經驗值,說是奠定了我日後的某些能力以及擁有某些機會也不為過,但是,我在加班的當下是知道我在為什麼努力的,這時候很累,但是我接受,但如果不是呢?那就是一個狀況。

3.「常常忍不住加班」是工作量分配不均所導致,那麼與主管的溝通就非常重要,讓主管重新分配是必要的,這裡要提醒的是,如果你想要讓主管重新分配,你自己最好想好分配的方法是什麼?也就是說,你想要保留哪一部分,移除哪一個部分?為什麼?這會讓你跟主管在工作量分配上面更順利。
 
***
 
那麼我自己的經驗呢?根據我自己的經歷,我把「加班」這個狀態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我稱之為「海綿菜鳥學習期」+「社會新鮮人孤單期」
 
那是我剛出社會的時候,每天上班自己要做什麼都不知道,只能把主管/資深員工/其他人交代的事情想盡一切辦法完成,追求完美,就算是加班也在所不惜。
而且,習慣了從小到大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人陪同的感覺,出了社會、自己租了房子,回家後那種莫名的孤單,真的是會一陣襲來而不知所措。
這時候,我發現,加班是一種與同事間快速建立感情的好方法,你們一起吃晚餐、建立起了革命情感。這時候,加班雖然苦,但是有朋友(同事)的安心感會勝過一切,彷彿回到了以前上課的時候,有可以一起說話、吃飯、倒水、上廁所的朋友。
漸漸地,你會發現,其實你假日也在工作,會不由自主的打開公司信箱、line群組回起訊息來。
過了一段時間後,可能是幾個月、幾年後,會進入到下一個階段。
 
 
✔︎第二階段我稱之為「尋找興趣獨立期」
 
第一階段我大概是過了2-3年後,驚覺有一點不對勁。我開始覺得我是一個工作狂,我任何時候都在工作,於是我告訴我自己,我不能是一個工作狂,我要有自己的興趣。對!就是培養興趣,大家都說要培養自己的興趣,我要出發去尋找。
 
很快地,就失敗了。為什麼呢?
 

1.興趣這個東西不是隨時可以培養起來的,我那時候打開活動通(accupass),我是連要搜尋什麼關鍵字都不知道,因為,我根本沒有任何想法,那幾年來,我已經忘記了參加活動是什麼感覺。

2.工作的模式一時之間無法修改,過去你要12個小時才能做完的事情,現在要8-10小時就完成,需要再精煉工作模式,但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於是,這段期間很挫敗,既覺得「同事不是朋友」,而且「工作不是一輩子」,為什麼會淪落只有工作而已?這時候,才會真的逼自己一直去尋找,我很懂那種「明明不想要只有工作,可是除了工作之外,我一無所有」的感覺。
我那時候的方法就是去告訴我所有的朋友說「拜託請約我出去」,因為,你既然不想要下班、週末、放假也是跟同事在一起,就必須找以前的朋友,但是以前的朋友在你加班的這幾年早就習慣你不出席活動了,放鳥他們了,你必須要主動找他們,告訴他們“hey, I am available .”
當然下定決心,就不要約了不去,去了看手機。
 
我從那個時候開始,跟朋友會週末聚餐、爬山,也自己嘗試不同的活動,無論是去聽演講、上課、看展覽、參加朋友舉辦的聚會等,逐漸找到了自己的其他興趣,例如爬山、寫作、看書,這是一段比我自己想像中還要長的時間,大概花了我半年到一年。
然後我又到了下一個階段。
 
 
✔︎第三個階段我稱之為「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經過了前兩者之後,這時候你可以已經開始帶了一個小團隊,或是職務升上去比較資深的位置,難免,會有開不完的會,很多行政、報告只能加班做,這時候的加班,我想已經比過去更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加班,也應該要逐漸脫離每天加班加不完的行列(至少應該如此自我期許),我現在就在這個階段。

但是萬一忍不住加班怎麼辦(畢竟這是一直以來的慣性),我的作法就是「提早約」,跟任何人的約我都會提早,所以我知道我每天下班要做什麼,因為如果沒有,那可能我就會一直加班。約了下班後的行程,至少你會在心裡告訴自己:Hello!該下班囉!
 
 
不同時期加班的意義也不一樣,你可以接受程度也不一樣。如果你就是喜歡加班,是個工作狂,那我想,對你而言,這不是加班,這是沈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如果你不是,那擁有除了同事之外可以保持聯繫的交友圈以及固定、喜歡的興趣,是一個可以長期培養而且永遠都不會太遲的事情。
 
***

 

這篇文章分享後,底下有留言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考方向,我認為很值得紀錄下來,經網友同意而且我們討論後,我一起放進來。留言中時提到:

我們應該先把自我期許優先討論,人的職涯大致粗分為四類:

1.一輩子想當單純的受薪族
2.以受薪正職為主,還希望有額外收入;視為斜槓族
3.開業,就是自己有微型事業體,可能會比自己當一個上班族的薪水還要好
4.創業,有一個很賺錢的公司,當個大企業家

當出發點不同的時候,加班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公司,這就很容易區分了。人還是為了自己拼命,會更有衝勁。





我想這個思考的出發點以及思考邏輯,可能比我當初想的還要再更好,我十分認同。舉例來說:

當你是1 的時候,加班的可能性就是如上我所舉例的那些狀況,也就是跟我現在一樣的情況。

當你是2的時候,因為你希望有額外的收入當斜槓,因此,這時候加班對你而言就是一個有點惱人的事情,你必須學會如何時間管理、向上管理(讓老闆可以不要耽誤你的下班時間XD)。

當你是3的時候,這時候,雖然可能都是加班,可是因為是自己的小事業,獲得的成就感更大,而且換得的收入更好,因此,其實是不在意的(同時間,是否擁有更多的自由度則是看狀況與心境,這可能我們後續有時間可再討論)

當你是4的時候,是一個大企業家,這時候加班就不是在討論的範圍內了。

有了目的後,你會發現,有時候加班很可愛,有時候加班可以接受,有時候又是完全必要的,不同的時候,有不同的目標,那麼是不是加班也不是那麼重要的。

這個問題的原話是這樣:

❝在職場上遇到同仁表現出來的專業品質不佳甚至拒絕學習,但在團隊中因為力量不夠無法直接將不符合標準的同仁直接替換。❞

 
這裡同時有兩個狀況:
1.白話文是:同事能力比你差,而且他過得比你還舒服。可能是你加班的時候,他每天準時下班,而且下午茶的時間到了他呼朋引伴叫uber eats。
 
2.你對於自己的能力還不足以游刃有餘負責很多事情所以不開心,其實很多時候,你是對你自己生氣,這件事情,其實是「自我期望」與「現實」的差距所造成的。
 
 
我過去也曾經有這樣的經驗,不敢說現在也沒有,但我自己思考的的邏輯是這樣的:
比起覺得他人表現不佳不開心,我更在意我自己的能力不足,甚至我會說,我儘量不去在意前者。
 
為什麼這麼說呢?
 
1.基本上我們很容易「太在乎別人」,太在乎同事什麼時候下班,太在乎同事下午茶又訂了什麼,甚至坐在座位上會開始豎起耳朵聽同事間的閒聊,週末去哪裡玩、買了什麼新玩意兒,一方面聽,一方面覺得他們真的是太閒了。
 
2.說句實際一點的,其實他的人生跟你沒關係,你的人生也跟他沒關係,你們只是剛好在同一家公司上班而已。與其在意他人,想著自己的下一步與未來跟現在的結合,才是經濟實惠一點的選項。
 
而且,你有沒有想過,其實你可以分心注意這麼多的細節,代表你還不夠忙,至少你還不夠進入你所需要的世界中,當你的眼中只有你與你想努力的事情時,其他人的聲音,一點都不重要。
 
 
我是這樣想的:
首先,這些人極有可能不會是你一輩子的同事,甚至,可能在你離職後,你們連朋友、臉友都不是,僅僅只是「前同事」,針對這樣的角色,完全不需要放太多的心力在上面。
你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他是否妨礙到你了」。
如果他沒有妨礙到你,那你在意他,有問題的不是他,是你。
 
如果他妨礙到你,那我們該訴諸的不是「不喜歡他」,而是思考如何改變、借力使力、找到盟友,去移除他對你的阻礙,以及完成你的目標。
記住,從頭到尾,重要的不是他,是「你的目標」是什麼,這個目標可以是你的職位的KPI,也可以是你對於這份工作想要得到的能力的期待。
 
講到能力,我們就來看「為何你會因為能力尚不足夠而生氣」。
通常,當你想要獲得一個能力,或是對自己有一個想像(很威風的報告、很快速的說服老闆、能做到別的同事做不到的事情)時,如果現有能力不足以讓你完成,你會不知所措、焦慮、生氣,尤其是看到你隔壁的人那麼沒壓力(從你的觀點來看),就更生氣了。
 
「為什麼他可以那麼爽,我不行?」
「為什麼我要那麼辛苦,還要被罵,可是他不用?」
 
當你的心裡有這些聲音的時候,其實,最重要的是「你的能力還不夠,因為能力還不夠,所以待在這裡是你唯一的選擇。」
人會不開心,往往都是因為沒有選擇權,或是可以選擇的都不是比現在好的。
 
所以,我會把重點擺回來自己的身上,究竟這個自己所欠缺的能力是什麼?是一個硬實力,還是一個軟實力?(軟實力與硬實力是什麼?)或是你不知道,你需要時間去挖掘?這時候你需要花時間上課?自學研究?請益前輩?你自己從這個角度一想,光從確認問題到解決問題,根本就超忙的,隔壁同事如何,照理來說是沒時間關心才對。
 

我們要過一個心魔,就是一直問:為什麼「別人」可以如何如何。

相信我,那都不重要。
 
 
如果你的能力足夠,如果你知道自己怎樣才可以進步,那麼取代他,或是離開他,都是你的選擇。
 

我很常跟我身邊的朋友說「比較是好事,但是請慎選你比較的對象」。

如果你覺得他不夠優秀,那他為何入得了你的眼?如果他入不了你的眼,那你為何會因為他心情波動呢?(難道這是偶像劇霸道情人的情節嗎?肯定不是)
 
況且,每個人的選擇不一樣,對於人生的期待也不一樣,他可能覺得他很好,他可能還覺得你太拚命三郎了,但這一切重要嗎?道不同不相為謀,其實就平常看到點個頭打個招呼就好了。
 
 
我認為:你的心力與力氣值得花在讓你可以變得更好的事情上面。
Q:我有時碰到困擾, 如何找志同道合或想一起努力的人,或是如何互動一起讓團隊轉動,類似這樣的情況 ,不一定發生在主管,有時候小專案也是有可能的。
 
這是一個很有趣以及很實在的問題,這題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來說,一個是在工作上,一個是在長遠的職涯規劃上。
 
 
我們今天先講第一個:在工作上如何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努力?
 
當你會這麼問的時候,通常你在工作上可能是有無力感的。
 
我覺得我不是什麼管理大師,也沒有什麼很精深的管理知識,我之所以覺得自己在專案上、工作上身邊的人一直會幫助我,有幾個原因:
 
 
1. 資訊的來源多元:跨部門中我總是有認識的小夥伴
 
這件事情一直是我在職場上的特色,我很容易跟不是自己部門的人認識,但我其實也沒有做什麼事情。
 
我是一個走在辦公室中會跟迎面的人打招呼的人,偶爾叫外送的時候,會詢問不認識的同事要不要一起,平常多跟他們講我在工作中發生的笑話,幾次後,就熟悉了,也可以開始問他們都在做什麼,有什麼是跟我有關的,以及我可以幫忙的。
 
簡單來說,我就是真的把同事當作是可以認識的人,然後嘗試去認識。
 
其實大家把「同事」這個角色想的太害怕,嚴格來說,我不是一個會跟同事分享太多我私人事情的(我也沒有什麼私人事情值得分享,說起來我覺得我自己是個無聊的人),但是,既然大家就在同一個辦公室,為何不認識一下呢?
 
「去創造你跟一個人的微小連結」是很重要的。
 
有了跨部門的人,你就會發現你的資訊來源開始多了,不是說要開始嚼舌根講壞話,而是,你的每一個專案一定是牽扯到跨部門溝通,每個部門多一個人,可以帶你去認識你原本不認識的,開頭自然會變得簡單一點。
 
不同部門的人會獲得不同資訊,當別人知道你在做什麼的時候,他有相關的訊息才會知道他可以跟你分享,否則,難道他要公告在公司群組嗎?(笑)
 
請你想想看,你在公司所有的部門裡,是不是都有認識的人?如果沒有,那再想一下,是不是跟這個部門認識,會幫助你?是的話,下次倒水、走在路上,就打個招呼吧。
 
 
2. 我是一個很愛問問題、積極參加任何我想要參加的會議的人
 
沒有一個專案好做、沒有一個專案不雷。
因為,如果專案不雷,那成立專案做什麼?日常庶務就可以做完啦!
 
當我們想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時,我會想,我是不是那個別人想要分組跟我同一組的人?
 
也就是說,你是不是可以幫助這個團隊什麼?
 
我更具體的說:你是不是願意做一些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
 
你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別人不願意做的你要做?
 
嗯,那換個角度想:為什麼你也不願意做的事情要別人做?
 
因為,人人知道知道這是個坑,對不對?
 
但你們現在都在這個坑裡面,對不對?
 
如果整個團隊包含你都這樣想,那換句話說,其實你們很志同道合,因為你們都不想做(笑)。
 
但這不對啊!這不是你想要的。
 
所以,我的作法是,那我會去當第一個。
 
我坦白說,我在團隊中,最會做的三件事情:
 
(1)參加會議要資源
(2)參加會議要資源
(3)參加會議要資源
 
對,我就是一個參加會議要把我想要的資源要的手,而且我會很堅持的人。
 

我會問非常多問題,知道我的客戶想要什麼、問題在哪裡。

會議時我也會問非常多問題,我會想知道為什麼我不能這樣做那樣做,那我可不可以那樣做這樣做,簡單來說,我要完成我的目標,但是我想知道如果不是我想的那樣,那我可以怎樣。

因為問很多問題,所以,我知道的比別人多,我對於整件事情的掌控程度會提升,這件事情會幫助度到專案,我的隊友們會因此而受惠。

 

「參加會議要資源」這件事是有些人不擅長、也是害怕的。

因為堅持你所想要的,有些人怕被討厭。但我不會,我覺得我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的客戶有問題,我需要解決,就這樣。

這是個性與所適合做的事情,我們很常說在不同的事情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那專案就是一個好的時機。

你擅長做什麼能夠幫助到團隊呢?

 

當其他人看到你真的是在為這件事情fight的時候,他們會開始加入。

當你把你拿到的戰果和他們分享的時候,解決了第一個問題,就會開始有第一個人有信心可以解決第二個。
 

而為了做好「參加會議要資源」,為了讓這個專案有更多資源,我只要知道什麼會議對我是有幫助的,我會想辦法參加。

後來,我就發現,開始會有人做會議需要用的簡報,我詢問數字時,開始有人會自動的跟我說。

 

我不求全部的人都跟我一樣專心致志在這個專案(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是中間選民),可是至少你可以吸引幾個人與你一起。

那專案,就會變得更容易了。

 
 
3. 把很多很雷的事情,當笑話說
這件事情有點啊Q精神,但是我覺得很有用。
 
首先,你一直抱怨,其實心情會更差,心情差的時候除了抱怨之外,應該有更好的的方法,例如去買甜點啊買咖啡啊。
 
再來,把一件事情講的好笑,其實是會吸引人注意的,大家會比較快樂,然後藉由著你的笑話了解到問題是什麼。
 
這樣做,不是一個可以馬上解決問題的方法,但這是一個心態。
 
他會讓人覺得,跟你靠近不會有太多的負面能量,不是只是需要聽你抱怨而已。

 

總結,我的心得是:想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努力,先把自己變成一個好隊友:多認識人、先當解決第一個問題的第一個人、保持幽默的眼光看事情。

這大概是職場人際關係中前幾名的的困擾,通常是怕拒絕了之後會被認為不合群,進而影響到之後的人際關係。

我要說一件事情是:「其實事情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嚴重。」(認真)
 
首先,要每次都想到不同的理由拒絕其實很累,而且老實說也沒有那麼多理由,常見的有:我覺得今天很累、我今天有約了,或是直接偷溜的。
 
與其是想很多理由,我覺得更快的是:你真的下班有活動。
 
 
我們試想一下那些會想要下班還找你一起吃飯喝酒的同事可能是怎樣的狀態呢?
 
✔︎ 1. 他們的下班活動之一就是和同事一起,聊公司的八卦、吐槽老闆等等,你也是同事,他們自然就會覺得要邀請你一起。
 
✔︎ 2. 其實呢,他們可能也是不知道下班後要做什麼,這件事很常發生在上班族的身上,如果你不喜歡追劇或是不迷偶像,其實會很無聊。
 
對,我覺得追劇以及迷偶像也沒有不好(只是我做不來),我有一個朋友她是標準迷妹,為了應援偶像,手工活兒、剪輯影片、轉檔樣樣來,簡直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而一個人不知道下班後要做什麼,就會把情感投射在「人」身上,男/女朋友、同事,都是常見的對象。
 
加上,因為下班後沒有新的娛樂,不會認識新的人,所以,身邊的人總是同一群,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你會被約代表你沒有被排擠啊!聽起來也是有不錯的地方。
 
 
✔︎ 3. 對你好奇,所以想要約你。有可能因為你平常對他們而言是一個神秘的人物,他們覺得有很多不了解你的地方,所以,才會一直想要有個機會可以跟你聊聊天。
 
對於這樣,我有兩個想法:
 
(1) 適時透露無關緊要的訊息:ex 寵物跟一些周邊的聊天,讓他們對你的好奇心降低。
(2) 偶爾出席一下應酬,其實這事情也沒有這麼煩,只是每天、每週很煩,偶爾一、兩個月一次,我覺得倒也無妨。
 
 
 
那如果你要從你身上,開始有下班的活動呢?你可以選擇什麼?
 
老實說,我不知道你喜歡什麼(笑),但我可以分享我之前常過的三件事情。
 
🎯 1. 運動
很老掉牙,但是一個很棒的下班後活動。不管你是有教練課、報名了運動課程、跟朋友揪團運動都可以。我自己曾經有過一段時間,一週兩堂教練課,每週自主運動至少兩天,一個禮拜四天就過了,我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
 
運動對我而言是學習一個新技能,我重新學習如何運用我的肌肉,重新學習不同的動作、組數、部位、菜單的配合,從中得到了運動的快樂,以及學習新技技能的快樂,對於身心靈的放鬆幫助非常大。
 
我有朋友喜歡跑步,她反過來邀請同事一起跑步,下班就不吃吃喝喝,健康的生活,誰不喜歡呢?
 
 
🎯 2. 聽演講/上課:
上去Accupass可以搜尋到很多適合的演講,通常你會在一個演講的得到其他的演講資訊(可能是講者推薦的,或是場地的公告),又可以知道更多的演講。
 
聽演講/上課這件事情,我還會做筆記、寫心得文,幫自己紀錄下來,也會開始追蹤我覺得好的講者,從他們日常的發文身上學習到更多,甚至與他們成為朋友。
 
 
🎯 3. 看書、寫文章:
這點大家不意外吧!我現在是每天早上最晚7點以前起來寫文章,但過去,我是下班後的晚上時間寫,而且我也不太去咖啡店寫,在家裡,可以輕鬆自由的做自己,是最好的寫作空間與狀態。
 
而看書是input,寫文章是output,在這一個過程當中,你不斷學習你所學習到的新知,你的思考會越來越活躍,而且你得到更多的知識,就會發現,你對於一些事情的執著開始變淡,甚至放下。
 
為什麼?因為你發現世界變得更大了,你從不同的角度去看這個世界,很多小事,也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
 
說一下今天的結論:
1. 下班要找你的喝酒聊天的同事,其實很有可能也是下班後沒事做,所以自然想到跟同事在一起,倒也不用那麼困擾。
 
2. 有可能是你對他們而言很神秘,同事會很好奇你,自然就會一直想要有一個私下的機會可以了解你,適時透露無關緊要的事情,每一到兩個月參加一次聚會,降低頻次是我可以接受的。
 
3. 培養自己真的下班興趣,就不需要一直想拒絕的理由,我很常做的有:運動、聽演講、上課、看書、寫文章,除了下班後充實外,你的眼界、世界都會變大,是很好的投資。
推薦大家三個我很常出沒也是我很喜歡的社團,這些都是開放性的社團,裡面充滿了來自各個領域的強者,我在這些大社團裡面獲得了很多養分,各大社團也都會舉辦線下的活動,如果你想要認識更多的人,都可以直接報名活動。
 
我沒辦法一個一個告訴你,你可以去哪裡認識誰,因為我也不知道你想認識誰(笑),但是我把我知道、活躍的社團與你們分享,歡迎大家可以隨時加入。
 

薪水

今天的文章很短,我們只談一件事情,如何客觀知道你的市場價值?


這是一個在問卷裡面重複出現的問題。 你可能覺得最知道的是三個人「老闆、人資、獵人頭」,老闆決定薪水、人資談薪水。獵人頭談判薪水。


很多人怕談低,但是不知道到高可以高到哪裡? (其實談高了之後,更需要小心,不是怕第一個被裁掉,而是你的能力必須可以跟得上你的薪水,否則你的下一份工作很容易薪水無法再跟高,甚至是只能降薪,或是待在原公司。)

但其實你需要知道的是「客觀的薪應該是多少」。


你可以自主去研究薪資水平,我會看Adecco藝珂每年發佈的《大中華薪資指南》(2019年的在這裡)。

這個問題非常現實,也問得非常好。前面「怎麼升職」說的是「職稱」,例如說原本是主任,升職之後是經理。而後面說的細節,說的是「薪水的調升」。因此,我從這裡推測,提問這個問題的人,是想要藉由升職來加薪,最主要的目的應該是加薪。
 
 
✔︎ 升職跟加薪一定有關係嗎?
 我這裡提一件事情,雖然升職跟加薪被強關聯在一起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但是存在兩種狀況:
1.加薪不升職
2.升職不加薪(或是加薪幅度範圍很小,可能落在5000元以內)
 
1.「加薪不升職」
又通常分為兩種可能
(1)該職位在公司屬於扁平組織,也就是說彼此的階級關聯不大,因此,調整職稱一方面太大張旗鼓,一方面也沒有意義。
(2)老闆欣賞你,但是其他人沒有調薪,因此低調幫你做調整。這件事情,除非你說,否則沒有人知道,為的是減少其他人的閒言閒語或是反彈而造成主管或是老闆的困擾。
 
2.「升職不加薪」
通常因為公司內的薪資調整不易(老實說台灣的公司擁有完善薪酬制度的不多,我自己待過的公司裡只遇到一家),但是又不想要你走(可能你任勞任怨、又加班又不抱怨或是你掌握了很多公司麻煩的瑣事,失去你要花很多時間訓練一個新的人),所以增加你的頭銜,讓你的心裡覺得舒坦一些。
 
 
***
 
 
回到這個問題,主管的回覆對我而言,其實就是在拖延你的時間。這個狀況我真實發生過,而且那時我就是那個主管,我說的就是一模一樣的話,前後兩個場景的狀況不一樣,我稍微簡述一下當時的場景:
 
 
✔︎我主管這麼說是什麼意思?
 
1.當主管說:「 你的薪水已經到頂了 」
當時提出加薪需求的A,事實上他的薪水已經比其他的人都還要高了,可以說是當時該階層、同職位的人最高的(當然這件事情我不能明明白白的跟他說,畢竟薪資是保密條款之一),但我自己知道,事實上以他的能力,值得擁有更好的薪水,但我沒有辦法往上提,為什麼?因為當時整個BU(Business Unit,事業單位)距離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關鍵績效指標)是落後的,他所處的部門是後勤單位,在這樣的狀況之下,其實我就算再怎麼覺得他提出的加薪有理也無能為力。
 
2.當主管說:「你先努力工作,我們之後再調  」 
當時提出加薪需求的B,其實薪水的確是偏低的,與同階層、同職位的人比較起來,其實並沒有比較好,而跟同階層不同職位的人比較起來,其實是偏低的,這跟兩件事情有關係:
 
(1)時間點:
每一個職位在不同時期進公司的薪水級距可能會不一樣,在公司剛開始的時候,可能還比較有錢,因此薪水給的比較優渥,等到中後期,用人條件會提高、薪水開始沒那麼好談(因為公司開始知道ROI如何了),這時候就可能往下。
但也有另外一種可能,就是你剛進公司的時候,這個部門不受重視,等到後期,BU狀況好轉,這時候,部門有經費了,可以談的薪水範圍就變廣了。
 
(2)部門:
第二個則是和你待在哪一個部門/做哪個位置有關係,舉例來說,都是經理,行政經理就可能跟業務經理的薪水不一樣,所以可能行政經理的頂是業務經理的中上而已,
 
 
說了這麼多種狀況,我只是想要跟你們說「薪水、職位對我來說,機運的成分大於努力的成分還要很多,幾乎不可控,因為影響的層面太多了,你不會知道整個公司的大方向是什麼」,因此,關於升職加薪這個問題,我會把掌握權拉回來我自己的身上。
 
 
***
 
 
什麼意思是「把掌握權拉回來我自己的身上」?
那就是我思考一個問題:「這家公司提供給我什麼我需要的?」,換而言之「我在這裡還有成長的空間嗎?
 
1.如果這裡還有成長的空間:
我曾經低薪過,28K扣完勞健保是26-27K左右,負擔台北的房租、食衣住行育樂,我永遠記得我是一個連吃飯要不要加滷蛋都考慮很久的人,最不敢吃的東西是滷味,因為我食量大,點滷味很容易爆預算,直接把隔天的伙食費也吃完,我記得那段日子,我沒有離職。
 
因為我問自己:「如果我現在離職我可以找到更好的嗎?」,我說:「不行。」
「為什麼不行?」我繼續問自己。「因為我想要有專業,有專業我才可以跳槽去更好的。」我自己回答自己。
「那你想要什麼專業?」我又問自己。「我想要成為專業的華語老師,我想要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我想要教學很多國家的學生,然後我可以拿這個經驗去更多地方,甚至是出國。」我告訴自己。
 
所以,我撐下來了。
我那時,每天都在上課,什麼課我都上,我甚至跟我主管說,我願意去做沒有人要做的事情,但是必須讓我維持可以上課的權利。(我後來沒有繼續走這條路,人會在努力中,找到自己的喜好,這又是另外一個故事)
但我知道這家公司可以給我什麼我需要的,所以低薪我接受,而且我很認真,過分的認真。
最後我升職了,我也加薪了,我在我當時薪水最好的時候,我離職了,因為我覺得我找到其他我想做的事情,而公司沒辦法給我了。
 
 
2.如果這裡沒有成長的空間:
如果沒有的話,那還需要問嗎?哈哈哈當然是趕快找下一份薪水更好的工作啊!
 
這時候你如果沒有馬上這麼做,通常是因為幾個原因:
(1)對市場未知,怕自己沒有自己想的市場價值:
(2)你也不知道自己有什麼能力,你只是不滿意自己的薪水,可能覺得自己做久了,想要加薪
 
我們來細說一下這兩點:
(1)對市場未知,怕自己沒有自己想的市場價值:
每個人都會對自己要重新回到求職市場感到害怕(我自己也不例外),但是,降低害怕的方法就是「趕快去嘗試」。趕快丟履歷、去面試、放出消息給可能可以幫你推薦的人、開始跟大量的人聊目前市場的狀況跟工作機會。
來找我諮詢的,或是我身邊的人,不乏觀望許久才出手的,其實這些都是沈默成本,你想一下,如果說你不開始找,你怎麼知道你在市場上缺少什麼?缺少了就補起來,也不一定要離職上課,可以在職自己去進修啊,既可以保有收入來源,又同時學習新知,說不定在職場上可以運用,反而你在工作中還會激起一點漣漪。(有時候只是缺乏外在的刺激,覺得生活乏味而已)
 
(2)你也不知道自己有什麼能力,你只是不滿意自己的薪水,可能覺得自己做久了,想要加薪

如果你一時之間沒辦法說自己有什麼樣的能力吸引他人/業主的話,那是比較需要認認真真思考的。
說實話,每個人想過的人生不一樣,但如果你想要過比較好的人生,就一定要有特定的能力。你可能看某些主管很不喜歡,但他們可能比你更會圓融的人際關係、更會向上管理、更會見縫插針、或者就是比你待的久(待在一間公司很久放棄了其他的機會,這樣的機會成本也是其中一種付出)。

我以前如果不喜歡一個主管就會真的不喜歡,我現在不一樣,我會用另外一個角度去思考:「如果我討厭他,但他是主管,那他到底是哪裡做的比別人好啊?」用這個角度,你就會發現你有可以學習的地方,你還是可以討厭他,但是不用否定一個人。

回到能力面來說,如果你沒有什麼特別的能力,那加薪不管去哪裡都是困難的,我會建議你去好好思考,你要在哪裡深根,或是你的薪水可以來自於其他的地方。(例如我有朋友做夾娃娃機、做代購、做轉單等等),如果問題是薪水,是收入,那另外思考其他的收入,我覺得也是一條路。
 
 
***
 
我們總結一下今天關於升職與加薪的結論:
 

1.升職與加薪是強關聯,但未必是等號。

2.主管的說詞可能代表不同的意義,除了你的年資、表現外,你還需要考量公司的策略、部門的績效等。

3.升職加薪其實是一種機運,與其強求的是現在的公司,不如想一下如何在下一份取得更好的薪水。

4.當在現在的公司加薪被拒絕,那就是開始思考自己是否需要外找,關鍵的決策點在於「這家公司是否還可以提供什麼是我需要的」,也就是「我是否還有成長的空間」。

5.如果發現你在現在公司已經沒有成長空間了,那往外尋找工作就是必須的。

6.若是單純害怕回到求職市場,那我的建議會是越快嘗試越好,因為等待與觀望的時間都是沈默成本。
 
7.若是你想不到自己有什麼能力,那麼這是你最應該要重視的問題,沒有人可以回答,你需要自己思考。

重點如下:

1. 在你還沒有去面試之前,一個職缺的薪資範圍已經訂出來,有時候不是你不會談,而是這是決定好的事情。

2. 薪資的結構:基本薪資(底薪)、獎金(包含了季獎金、年終)、補助(津貼),面試官問的時候,直接把全部加起來講年薪,一般來說,獵人頭也是用這樣的結構與你確認薪資,談薪水的時候也要把結構問清楚。

3. 勞保紀錄跟薪資條、薪轉戶紀錄都是可以證明你的薪資,因此,浮報太多不是明智之舉。

4. 如果目前薪資低於市場,可以透過「你的重大成就、能力、策略思考」來獲得下一份工作的薪水,或是先把薪資拉回一般水平,儘快做出成績,才有下一關談判的籌碼。


***

這是普遍在台灣找工作的現象,以獵人頭在談薪資的可能性情況中,漲幅最常落在15%-20%左右,我身邊最近剛傳出自己談薪漲度超過一倍,或是換了公司漲幅30%,但我今天想要跟你們分享的是一般的狀況。


我覺得我們知道,不同類型的公司在談薪水的方式以及邏輯是不一樣的。
大方向來說:每一個職缺的薪水是有一個區間,這牽涉到內部的預算,所以,在你還沒有去面試之前,這個職缺的薪水已經確定了,因此我會說,你可以談薪的幅度,不是完全取決於你的能力、你過去的薪資,也取決於現在這家公司在這個職缺上的預算有多少。


有時候,不是你談不上去,而是這個職位就是這樣,如果是這樣,你需要思考的是,怎樣的工作有比較大的薪水幅度。


很多人這時候會說。「我知道!工程師!」哈,這也是,但是這個世界上不是只有工程師這條路可以選,如果你想不出工程師之外的選項,那代表你在職涯可能的思考中,還需要再多想一下,讓自己有更多可能才可以。

***


再來,我們什麼時候會談到過去的薪資,通常是人資/用人主管問「你現在薪水多少?」,這時候,不用直接說出「我的月薪是XXK」,說一個大概就好了,我會說我的年薪是「XXK」。


而我們要把薪資的結構分開來說:(這個也是獵人頭詢問你薪資的時候基本拆分的項目)

  • 基本薪資(底薪)
  • 獎金(包含了季獎金、年終)
  • 補助(津貼)


剛剛所說的「我的年薪是XXK」,就是把上面的全部都加起來
有些人在講原本薪資的時候會灌水,想要講得高一點,之後談薪的幅度比較大。


我要提醒一件事情:

1. 從你的勞保紀錄是可以推算你過去的薪資的(除非你過去的公司幫你低報了)

2. 外商、大型公司會要求你提供過去的薪資條、薪資的入帳紀錄


這些狀況都是我曾經遇到過的,尤其是獵人頭幫你找的工作,通常都會做這樣的要求,這也是獵人頭的工作之一。


這代表什麼?

1. 能浮報的情況其實不多。

2. 越是具規模的公司,在薪資上越有制度。


如果是中小型企業與新創,通常比較少做這樣查核,前者是比較沒有具規模的薪酬制度,後者是人力不足。


但不代表他們沒有方式稽核,勞保紀錄就是一個重要的紀錄。



岔開話題講一下,你在談薪水的時候也需要把薪資結構分開來談:


對方跟你說的薪水中,底薪、季獎金、年終、補助各式多少,固定嗎?還是浮動的。


舉個例子來說,現在很常見談13個月薪水,這是代表底薪除以13,第13個月的薪資通常會以年終的形式發送,也就是你可以說年終至少一個月。那請問對方如果說年終有一個月,是再加上一個月嗎?這要問清楚。
不要怕問,你是去賺錢的。

***


這時候會有一個進階問題,就是「如果我本來的薪水就低於市場,可是我又是有經驗的人,我如何直接到有經驗的人的薪水?」


簡單來講,你如果換算成數學,可能要加薪整整一倍才達到你的目標。
我身邊也不是沒有人做到,但關鍵是:你的重大成就、能力、策略思考,都滿足了嗎?


有句話說,「你是做了很多個一年,還是做了很多年?」 前者代表時間累積,但是實力沒有,後者是在各個方面都有所提升。


你談薪水的起手式,不能單靠我有年資,而是必須要真的說出你可以提供怎樣的能力、達到怎樣的成效。


再者,真的不行,你現在下一份工作,拉回去一般水平,儘快做出成績,然後才有籌碼談下一關。 多積累一些能力。

今天把重點往前移了,希望你們會喜歡。

面試問題

Q:你有打算生孩子嗎?因為已經到了高齡產婦的年紀,面試通常對方都會這樣問我。我坦白的說未來會考慮考慮。雖然不是現在就要懷孕生子,卻可能會使對方不願意錄用我。
 
這題可能是每一個女性的工作者都會遇到的問題。
 
請教了身邊的前輩後,我得到了一個很重要的心態「我們要正視這個問題」,綜合身邊的人,我試想了一下。
 
 
我分成五點來說:
 
✔︎ 1.工作形式多元化
早期的年代這可能是一個問題,但是,看看這波疫情,你會發現,我們都可以在家工作了,還有什麼樣的工作形式不行?
 
另外有一種類型的工作模式,我們稱之為「數位遊牧民族」(digital nomad),代表是有網路就可以工作的一群人。換而言之,現在的工作型態多元,「如何工作」已經不是最大的問題。
 
 
✔︎ 2.在意「工作價值」大於「工作形式」
因應現在的工作形式多元,因此,但我們在看一個工作的時候,重點應該放在「我的能力可以貢獻的價值」。
 
舉一個例子來說,我過去公司有一個專門負責編輯教材的老師,他每個禮拜只來公司三天,因為編輯教材這件事情,其實在哪裡做都可以。
 
就算是在家,也可以透過公司的系統,將教材編輯完上傳完之後供課程使用。沒有人會因為他不進公司而有任何問問題。
 
當我們把風向轉到討論「工作價值」時,一旦你的能力是他們所需要的,那麼方法永遠是可以討論。
 
 
✔︎ 3.確保工作以及人際關係不受影響
公司可能擔心懷孕會常請假、體力比較不好,進而影響工作進度以及同事的相處,可是其實這些都可以透過好的工作方法以及成熟的人際關係維護做到最低的影響。
 
換而言之,如果把整件事情當作一個小型談判,那麼對方最大的疑慮點,其實就是我們可以去證明的部分。
 
擔心的事情99%不會發生,人需要的只是一個安心,一個承諾,公司也不例外。
 
 
✔︎ 4.公司文化是一個很大的考量點
我知道可能因為這件事情造成面試的失敗,很令人難過,因為這件事情不是任何人的錯,只是一個人生的歷程。
 

換一個角度想,你可以透過這個問題看到一個公司的文化。

越資深,我們越看工作的環境、整體氛圍,也就是公司文化。

 
在公司文化與自己不契合的地方上班,其實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我想基本上每個人都遇過這件事情,我們在挑選公司的時候也請把這件事情放在心裡。
 
 
✔︎ 5.對自己保有自信、策略談判是最重要的

我們本來就不應該因為懷孕、有小孩這樣的事情受到職涯上的待遇不同,如果發生了,那一定要知道,這不是你的錯。

你的工作價值高與低,不在你的身分,而在於你的能力,這是最重要的。
 
另外,當你知道你會被問特別的問題時,請做好萬全的說詞,雖然覺得他人這樣想會讓你不甘心,但是這也是顯示你的工作能力(說服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例如,你的人際關係如何維持、你的工作如何高效能完成、甚至是你對於懷孕前以及懷孕之後的計畫、調整是什麼。
 
人害怕未知,但你可以看到整體的規劃,那就不算未知。
 
而你,是那個可以勾勒出完整的畫像的人。
Q:不同工作職位的轉換時,如果年資不是兩三年以上,常無法講出說服面試官的轉職理由
 
 
✔︎面試時說明離職理由的三個重點:
1. 永遠不要說前東家的不好:
每一個領域都很小,一時的離開不代表永遠。
 
2. 你的離職理由最好是未來公司吸引力的拉力
表達出你對未來職涯的規劃,同時也展現你對於這家公司、這個職位的了解。
 
3. 用正面的口氣表述負面的事情
面試不是抱怨大會,請你帶著感恩宇宙讓你可以面試到更好職位的心說任何話。
 
 
 
「上一份工作為什麼離職?」
這個問題,絕對是你面試時會被問到的問題之一。
 
 
很多人的回答是:
「職涯規劃」
「照顧家庭」
「薪水不符合預期」
 
 
這些離職的理由,都不是太大的問題,也都說的過去,
但你有更好的說法。
 
 
***
 
✔︎面試時,說明離職理由三個最重要的心法:
 
 
►心法一:永遠不要說前東家的不好
 
任何人的離職很難說都沒有負面情緒,不是心委屈了,就是錢沒到位,但是面試時,不要說前東家的不好。
 
為什麼呢?
因為這個業界是很小的,如果你想要繼續留在這個業界,保有優雅的風範是很重要的。目前跨界合作、學習、交流的機會很多,就算不是同一個產業,也很難說不會有任何的接觸。
 
怎樣是說前東家不好?我建議儘量避免情緒的字眼。
例如「他們很爛」、「他們很奇怪」、「他們很不通人情」。
 
如果真的要說,請帶出「客觀的事實」。
客觀的事實就是:不管誰來說,都是一樣的。
例如「我長達三年每天工作必須要24小時待命」、
例如「過去一年,我每個月的兩週要支援週末兩個整天的戶外活動」。
 
 
可是,離職就是有不開心的事情壓垮了我阿。
我要怎麼回答呢?
請看下一個心法。
 
 
 
►心法二:你的離職理由最好是未來公司吸引力的拉力
 
我會建議想一個問題:
「你現在面試的這家公司,
是否提供了哪一些地方是前公司沒有辦法提供你的?」
那就會是很好的離職原因。
 
 
舉例來說,我曾經遇過一個諮詢者,跟我說,它想要從代工廠轉去品牌商,因為它想要去接觸除了產品的行銷面,這是代工廠沒有辦法給他的。
 
這就是一個很完整的離職理由。
你表達出了:
→你知道你的職涯發展下一步規劃是什麼:
從代工廠到產品的行銷面,更全面的認識一個品牌的打造過程。
→你點出了這個職位吸引你的地方
讓你可以接觸到品牌面,完成你的職涯下一步。
 
 
你可能會覺得,這不是再說廢話嗎?
其實,這就是「面試攻不可破的圓」。
也是我在職涯諮詢時會和諮詢者討論出來的。
一定有一段話,可以貫穿你整個離職理由、未來職涯,
面試時不論被問到什麼,
都可以繞回來這段話。
 
 
但你知道嗎?
在我們獲得上述的那句話之前,他的離職理由是:
「我不想要三班制」
「我覺得同事很笨」
「我覺得工作開始重複了」
「我覺得我的視野被侷限了」
 
 
▶︎心法三:
用正面的口氣表述負面的事情
 
可能剛離職,那種不開心的心情還沒有離去,
很多人在面試時可以說是負能量很滿。
但很多地方可以發洩情緒,
面試就不用了沒關係。
 
 
 
首先,宇宙讓你離開不適合的公司,
是件很棒的事情。
而能夠遇到下一個合適的公司,
機會也很難得,
所以進去面試前,開心一點。
 
 
我提供幾個正面的態度表達負面的事情例子。
結合我們的說的心法一以及心法二:
 
ex 「我覺得工作開始重複了」
→「我在上一家公司待了2年的時間,很謝謝主管們很照顧我,給了我很多發揮跟練兵的機會,我在接觸不同的開發案當中,發現其實做品牌行銷是很有趣的事情,我可以用我所知的技術,轉化為對客戶、消費者有意義的內容,串接起開發跟行銷的橋樑,這在我XXX跟XXX的專案中,試行了3次,客戶都反饋更了解產品了。加上這半年工作的熟練度跟重複度提到,貴司的職缺是XXX,就是我可以貢獻我專才的地方。」
 
你會發現,這個抱怨我只講了一句話,
而且中間做的事情,事實上可能當初在做的時候你很不快樂,
因為你覺得「同事很笨」。
 
 
但面試的時候,沒有人在意的不快樂,
他們只在意你可以貢獻什麼。
可以讓他們快樂(笑)。
 
 
面試是場邏輯辯證,
找出你攻不可破的圓。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為什麼都不怕。

越來越多的面試在第二面的時候提出需要面試者準備簡報的要求,我自己也在二面做了幾次的簡報準備,甚至是在一面的時候就先想好我會怎麼介紹這家公司的產品(有點職業病)。​

今天的文章比較長,包含:

1. 二面簡報的常見情景:業務 / 商務開發 / 導入團隊

2. 本次模擬面試背景:職缺 / 工作重點 / 情境 / 時間限制 / 參考資料

3. 二面簡報的要點:態度 / 大綱 / 系統的解說

4. 四個常見的問題

閱讀更多

今天的題目是:當面試官也是new-entry, 面對公司業務擴增招人,面試官自己也不知道要找怎樣適合類型的人才,無法從面試官口中得知更多崗位消息時,除了自己多找資料閱讀市場脈動linkedin敲公司內部人員旁敲側擊外,還有哪些方法呢?遇到不熟悉崗位或無法提供詳細訊息,僅提供模稜兩可資訊的面試官,該如何應對?
 

1. 面試還可以多問什麼?

首先,這位發問者,想得出「資料閱讀市場脈動」、「linkedin敲公司內部人員旁敲側擊外」這兩個方法,我覺得已經是上上之作了,這其實已經很多了。這代表其實發問者是一個會做很多功課的人。

面試的時候要把整間公司的資訊都挖出來,其實不容易。

因為,不知道的不知道,知道的不會跟你說(笑)。

面試官是new-entry,他自然是比較偏向前者,也就是說他就是那個不知道的人。

與其問一些他回答不出來的問題,不如問問他可以回答的。
 

閱讀更多

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

昨天的信件有一個讀者回覆信件問我「你是如何架起你的天線,有系統和有意識地偵測到族人呢?」


我覺得這個問題非常有趣,因此今天的今天我想要跟大家分享我是如何找到我的族人的。


首先我會分成兩個部分:「主動」以及「被動」,被動比較簡單,就是等待別人發現你,但如果我們一直處於被動,那恐怕會需要很長的時間,或著根本就不會有被發現的機會,因此,比起被動,我更在意的是「主動」這個部分。


「主動」不是讓你變成一個外向的人,我「主動」做的事情有三件事情:

職涯的問題裡面有一題詢問到:因為是代課老師時間繁忙,所以沒有時間可以寫作,因此想要了解我的寫作時間分配。
這幾天有人寫信提到,也想要透過寫作來建立個人品牌(網站),詢問我是否有推薦的寫作批改人選。
 
我想,稍微整理一下我在寫作上的歷程。
除了2017年我有3個月的待業期外,我一直是全職工作者,寫作是我在正職工作之外獲得能量的方法,我自己看過的寫作書很少,每天寫作的時間不多(大約是1-2小時),但持續的時間很長,大概有三年了。
 
我不是寫作達人,我只是一個喜歡寫作的人,而且不是很在意是否大紅大紫的人,卻也因為這樣,我寫起來更快樂、更能夠自由變換任何形式、內容。
 
今天的要分享給大家的三個資源,都是免費的,而且是我的每天都會打開來使用,我真的很喜歡的資源,我很迫不及待想要跟大家分享(那前面還寫了那麼多XDDD)

準備好,我們就開始吧!
 

▌免費訂閱小金魚電子報

▌按讚小金魚的人生實驗室粉絲團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