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做過一個練習,要寫下你生命中50個感謝的人,包含現實與虛擬,也包含在世與去世,我寫了一個禮拜才把50個人湊齊。很令我訝異,這件事情遠比我想得更難,而且很神奇,我每次打開這名單,我都彷彿失憶,很常會突然想到「阿!也需要把這個前輩放入」,然後打開就發現這人早就在裡面了。
人大概就是這麼健忘。
因為健忘,我想,能夠記住更是難得。
因為健忘,我想,認真寫下是為了不忘。
孫治華在這50個名單之一。
近期,我與老師的互動在檯面上銳減,因為我投入了一份高工時的工作中,此後,我大概就是從社交平台上消失,不再頻繁發文,甚至是在私下的社團也轉為潛水狀態。
這算是一種人生狀態的改變,而孫治華做為看了我五年的人,他最近最常跟我說的話就是「你還活著就好」,這種老朋友式的對話有時候會讓人很會心一笑。
2017年我上了孫治華第一堂簡報課,在那之前我完全不認識他,待業中的我,也不是真的需要簡報能力,我只是懷念上課的感覺,那種上課只需要放空(?)的感覺,而我大概是喜歡冷面笑匠的人,因此,我記得我很喜歡那堂課。
後來,我開始參加孫治華的其他課程,有文章記錄的包含了三小時的講師訓,是的,那時候講師訓只有三小時。但我印象蠻深刻的,有幾次講師們自主性的小聚,充滿了乾貨,對於待業的我來說,簡直就是天堂,你知道的,就是那種:放眼望去,全場都是星星,就我一個人在地面仰望的感覺,十分快樂。
事實上,我是整年度講師訓的第二屆學生。
對比其他真的已經是線上講師的人,我的狀態比較像是悠遊在我想要的世界中,然後做著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例如說自主免費幫大家發了一年的講師訓電子報,每週六花一個下午,還沉浸在改版畫面排版的世界中。
到這裡為止,我快樂的是:孫治華給了我一個沉浸在優秀人才的機會,與此同時,我還可以發揮的地方。我覺得這點足夠我感謝孫治華。很多人終其一生,都覺得自己被錯付、被擺放在錯誤的位置、不喜歡身邊的人,但我何其幸運,在我二十幾歲的時候,我深深覺得我被一群我喜歡的人包圍。
2020年,我舉辦了200人的創作者派對。
所有人都只看到那天真的來了200個付費參與者,但是看不到我每天焦慮的神情,一開始票賣的非常爛,非常、非常、非常爛。
而且,我對於宣傳這件事情感到很苦惱,可以說,我不知道如何規劃一個每次發文都看起來不一樣的活動宣傳,但我不想要太明顯表達我的焦慮(據說其實很明顯),於是我私訊了孫治華。
我記得,孫治華在外一整天的課程中,給了我幾個語音訊息,打開了我的宣傳思維。
我那天晚上馬上召集了緊急的會議,結合孫治華所建議的,列出了一個完整的行銷宣傳主軸。
後來就是大家看到的,我賣掉了200張票。
很多事說破不值錢,但有人跟你說讓你接下來一輩子都不用再犯同一個錯,則是非常值得感恩的事情。
作為感謝,我那時候自主幫孫治華老師自願召集了兩班的年度策略寫作班。
那堂課,我自己聽了三次。
這是我覺得孫治華很不一樣的地方。
他是個商人,他是我看過最商人的老師,也是最不避諱談商的老師。
因此,他是真的懂商業邏輯、知道重點是什麼。
無論如何,只要想在公司與職場立足,就必須懂商業邏輯,這是我這幾年做為主管最印象深刻的點。
然而,並不是只有業務需要懂商務邏輯,產品設計、商品開發、客戶維運等等,不管任何職位,都是為了讓公司賺錢(不然怎麼發薪水XDDD)。
而在商業邏輯之下,我自己更在意的是「自我成長」,可能說起來很虐人。
寫這篇文章的前一天,我在辦公室獨自一人坐數據分析報告直到凌晨一點半,我感受到我這半年比以前更知道數據的重點,並且能夠越發清楚的以表格的方式呈現,在解說後,同時可以落下執行方向與細項。
表面上是我的商業邏輯再度提升,但對我來說,這其實是一種我又成長的表示方式。
而這樣的走法,其實是我自己一個職場策略,當時選擇這樣的路,看好的少,痛苦的事多,如今來看,算是值得。
職場或許就是這三個互相交疊起來的。
職場策略 x 商業邏輯 x 自我成長,感覺很八股、很雞湯、很廢話。
但我自己走來就是如此。
我覺得,或許你有這樣的困擾的話,可以參考老師最近的這系列課【個人、主管、老闆都該懂的成長策略思維學程】,最近在問券期間,推薦大家填寫問券,填完可以獲得500元的課程抵用券,到時候要買課可以折抵。
問卷連結
填寫完還可以獲得課程500元課程抵用券。
ps 老實說,我個人蠻排斥推薦自己沒有上過的課(這也是為什麼你們很少看到我推課的原因),因為我上過的爛課也不在少數。但我上了孫治華五年的課了,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雷到我,我想這樣的品質,線上課也是可以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