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該有B2B業務經驗-業務的四個層次

今天的問題是網友提問的「是否該有B2B業務經驗?只有B2C的業務經驗,但在從事B2B的行銷工作」。

 

我們首先說明一下一些常見的說法:

◆ B2C(Business to Customer)

你所在的企業對象客戶是直接面對終端個人消費者。

​◆ B2C(Business to Business)

與B2C不同的地方在於販售的對象從個人用戶轉為企業。

​(還有一種是B2G,指的是Business to Government)


從 to C 到 to B的過程,販售的商品未必會改變,例如「電腦」,你在apple的體驗店裡,是to C,但是你如果是賣給公司,就是to B。


以這個諮詢者為例,從事的是B2B的「行銷」工作,過往經驗是B2C的「業務」經驗。

◆ B2B業務與行銷的差別

理論上,有B2B的業務經驗,的確可以為B2B的行銷工作加分,因為你做過,所以會更知道如何在行銷上幫助業務。 但,兩者在工作的本質上有著很大的差距以及不一樣。


B2B的業務開發時間很長(至少半年到一年跑不掉,時間再更長都是可能的),再來,B2B業務遇到的問題除了前端的陌生開發難易度高之外,還需要面對中間的各種不確定性(總部是否給資源、預算另外申請或是既有的、申請報告、價格協商等等),說老實話,很有趣很好玩,但壓力也爆表。


我過去做B2B 業務的時候,前面覺得陌生開發好難,每天都要出其不意的打電話,約到拜訪,後期覺得有電話打都算幸運(因為代表還是有可以開發的名單、可追的案子),最怕的是後期的電話,那種一通就要定生死,雖然只有一通,每次撥出去之前都還是會內心role play很多次(好吧,是無限多次)


如果人生追求的是不同的體驗,那我覺得B2B業務的體驗的值得體驗的(笑)。

 

業務的四個層次

但如果我們放寬一點來看,當你在思考要不要做業務的時候,我除了思考B2C或是B2B之外,我還會考慮的是業務的不同層次,我自己分成四種,由易到難排序。

 

◆ 第一個層次:賣一個看得到的產品。

例如前面說的「電腦」,摸得到看得到的產品,是可以apple to apple比較,也就是可以公平的比較,各個電腦廠牌的優異、性能、價格比等等,也如同前面所說的,這個可以B2C也可以B2B。

 

◆ 第二個層次:看得到,但我們不會說它是產品,例如獵人頭。

獵人頭就是業務(你沒有看錯),它的產品是人才,但我們不會說這是一個商品。以獵人頭公司角度而言,它的生意是B2B,一家獵人頭公司跟一個用人公司簽約,每一個獵人頭實際在做的事情其實是為公司找到合適的人才就職。 這樣的難度在於你必須考量用人公司的需求,卻必須同時了解每一個人選的考量,可以說關係無比錯綜複雜。

 

◆ 第三個層次:看不到,但用得到,例如「系統」,不管是大系統、小系統都算。

系統的販售比較常面對的客戶是B類客戶,因此我們在這裡會再把B類客戶區分為「中小型企業」、「品牌企業」、「國際客戶」等等。

在這類型的販售裡,apple to apple的比較已經不是最重要的,而是這個系統能帶給客戶什麼更好的價值、解決什麼問題?為什麼企業沒辦法透過人員手工而必須透過系統。

例如你的如果賣chatbot,你要說的肯定不止你的chatbot跟別人的差異點,而是這個差異點可以帶來的價值(轉換率提高?獲得新客成本減低?等等),你會發現,你會逼自己懂商業思維,至少嘗試了解。

◆ 第四個層次:看不見、摸不著,例如「理念」,環境保育,海洋生態,這些都是業務的最高層次。

不過,你觀察會發現,這一類型的會返回第一種。

例如我高中、大學很常參與的一個在地協會,他們推廣的是在地的鹽田產曬復育計畫,這就是理念的推廣,但是會有實際的商品販售(鹽花、鹽的藝術品等等),對的消費者也是C端。

同時,它會販售「導覽」這個服務,其實這是第三種,而且是B類的,面對的對象是旅行社、學校(也就是不再是個人),但是當這些人想要買商品的時候,又是to C。

我想,這為什麼是第四種最困難的原因,除了「理念」本身之外,裡頭的業務思維幾乎運用到淋漓盡致。

以上,是今天關於業務相關的分享。

☞來粉絲團按讚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I accept the Privacy Policy

內容索引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