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同溫層的社群人脈學》- 我看過對於人脈學最完成的大全(獲得日本作者親自轉發)

乍聽這個書名,我猜很多人都跟我一樣,心裡會嘟囔說「又來一個講人脈的書籍了,一點科學根據都沒有。」但是,看完後,我真的要發自內心的推薦給所有諮詢問過我以下問題的人:

1.我要如何認識同領域很強的人?

2.我要如何規劃我的下一步?

3.我在XX以及YY之前選擇哪一個比較好?

4.想找XX工作除了104之外,我還有什麼方法?

如果,你曾經問過以上這些問題,如果你在內心曾經懷疑過「人脈」是什麼?或者是一直覺得自己「沒朋友=沒人脈」的話,那請你認認真真看這一本書。(購買連結

若要給《突破同溫層的社群人脈學》下一個註解,我會說「這是一本扎扎實實用科學數據告訴你人脈是什麼,以及要如何拓展人脈的書」。

這本書當中,我最推薦的是第2章<這就是世界級的網絡理論>以及第4章<從理論到實踐—7項研究案例>。

第2章<這就是世界級的網絡理論>的標題乍看之下很誇張,但是,的確是把所有關於網絡理論的知識一一梳理清楚,從「弱連結」->「結構洞」->「結構對等」->「網絡中心性」->「無尺度網絡」->「優先連結」->「六度連結」->「不被許可的三方關係」。這是我第一次如此紮實的一次把所有關於人脈網路的理論都念過一次,覺得通體舒暢。

第4章<從理論到實踐—7項研究案例>則是集結了所有我在做職涯諮詢的時候遇到的問題,包含:

1.如果自己什麼長處都沒有,如何成為人脈達人?

2.想從金融業轉行到IT,最好的辦法是什麼?(領域可以自由置入,但我真的每週的問題都包含這個問題)

3.社群的好友很難增加,我要怎麼吸粉?

4.我想要辦讀書會,要怎麼做?

5.如果我想要用臉書建立我的專屬平台,我要怎麼做?

這些問題,在你看完1-3章後,都會迎刃而解。

解答在書中,我這裡就不破梗,但是我想要與大家分享第二張我覺得非常重要的知識。

首先,網絡履歷並不關心個人履歷

是的,在網絡中,個人履歷不是最重要的重點,重點是這個人與其他人之間的關聯,才是對其行為產生巨大影響的要素。你作為一個「點」,和其他點所連結起來的是「邊」,很多邊會形成「社交關係圖」(sociogram)。

弱連結(weak ties)

為什麼呢?因為總在身邊的人,經常交流資訊,因此難以取得有用的情報。從薄弱人脈網獲得的資訊則是未知又重要的。

action plan:積極與其他職位、公司的人交流吧!如果你的商業人脈網可以讓對方明白你是什麼人,究竟能做到什麼事情,那麼你肯定會更容易取得工作相關的資訊。

結構洞(structural holes)

在某個網絡內,衡量人與人之前關係有多密切的指標,叫做網路密度(density)。

密度高的網路,也代表著網路只連結自己喜歡的人或跟自己有相同思考力的人,也可以說「結構洞小」。

結構對等(structural equivalence)

「結構對等」指的是「你與他人處於完全相同的位置」,換掉你不會對這個網絡有任何影響,很容易捲入競爭關係之中。

中介中心性

具備將人與人連結在一起的力量。也就是若是想認識A可以透過你,則你是這個中介中心。

如果我們把上面這幾個理論連結起來會變成什麼呢?

首先,因為網絡是不看你的履歷的,所以,你可以出擊,不需要擔心。再來,如果你把人脈當作是商業人脈的話,那麼你需要做的是拓展弱連結,針對你想要去的職位,你可以趁著在職的時候,就多與不同部門、不同公司的人交流、認識,儘早認識,你會得到不同於你的社交圈可以給你的資訊。

這時候你的結構洞會開始擴大,不像是之前一樣,總是兩點一線。這樣以來,會讓你從結構對等的位置離開,你開始變得跟其他人不一樣,你擁有了更多的資訊。接著你會開始變成那個可以透過你認識其他人的人。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循環,可是要把這件事情系統化、以及理論化,竟然是這麼難。

至於具體該怎麼做到,我非常建議大家可以直接去看這本書。

購買連結

感謝作者親自轉發

2020.05.24 此篇心得被《突破同溫層的社群人脈學》作者本人親自轉發

我的粉絲專頁,歡迎按讚每天都會有新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I accept the Privacy Policy

內容索引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