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資小週末專訪】我的職涯探索 -「業務感」核心

五月底的時候收到了人資小週末的創辦人世安哥的訊息,問我說,有沒有空錄製職涯360了節目。
有空!有空!當然有空。
 
世安哥是人資界的前輩,他所一手創辦的人資小週末平常開立系列專業的人資課程,培育出了許多傑出的人資。
 
說起我的世安哥的結緣很奇妙,我在四年前離職的待業期間,彌補過去加班到不行的工作型態,有了報復性上課的行為,其中一個連續10堂的創業課程裡,人資部分的主講者就是世安哥,那也是我們第一次見面。
 
我很謝謝世安哥主動詢問我,這對我而言是一個很大的鼓勵,也是我第一次這麼有系統地談論「業務感」這件事情。我喜歡世安哥的訪問style,讓人覺得舒服、專業、容易越說越多,和在職涯諮詢同理,這次的專訪反而是我獲益良多。

專訪的影片總共有5個問題,分為5集上映。

五個主題分別是:
(一)我對職涯探索的看法
(二)我對業務工作的認知
(三)業務工作對職涯發展的影響
(四)我為什麼想當職涯顧問
(五)職涯輔導 vs.業務開發~如何相互增益
 
我將會針對這五個主題做一個想法上整理,也非常大家在最後點閱影片,享受一下我的錄製影片初體驗。

 

本集的影片連結在這裡
 
1. 職涯探索跟談戀愛一樣
 
世安哥說我是一個擅長內部自我探索的人,因為我比起「固定在一個地方」我更在意的是「探索」,這個探索勇氣,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梁靜茹給我給多了。
 
然而,不管是之前的100個最常見的職涯問題的問卷,或是諮詢者的問題,我發現,大部分的人很焦慮在「選擇哪一個職業」上。
 
但是,由於經歷的不多,因此,陷入一個窘境「碰到的不喜歡,還沒碰到的不知道喜不喜歡,但是想要趕快定下來」,這說起來豈不是好像在談戀愛,是的,就像在談戀愛(我也常常覺得談戀愛跟工作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
 
 
如果說工作像談戀愛,那看起來我的工作不是一見鍾情到老型的,我只能走多方認識型,這也是我一直相信的事情,多認識一點人,多認識一點產業,有興趣有去參加活動,多聊聊,聊得來可以吃飯進一步詢問。
 
我有一個最近拿到兩倍薪資offer的諮詢者(後來變成了朋友),我給他的建議就是:每天找一個業界的朋友聊聊,尤其是要出國工作這件事情,你問10個人台北人給你11個關於台北的答案,要去一國家,一定要多用networking的方式多聊一點。
 
 
而「業務這個工作」比較像是「渣男」,就是你隨便問一個人,都可以講出一堆故事,這不就是典型的渣男嗎?不然哪來故事那麼多?多的是被業務這個工作傷得體無完膚的人,神奇的是,卻也有人享受其中,至於你能不能靠岸在這裡?那是下一個故事了。
 
 
我支持你的職涯探索裡加入「業務」這個經驗,越早加越好,為什麼?
 
因為失敗了沒有負擔啊。
 
我當年加入業務的行列是27歲,我想的是,我給自己2年的時候,29歲確認不行,我還是可以在世俗陽光下30歲以前重新找定位的,多棒啊!
 
你如果24歲就嘗試呢?那你在我27歲的年紀,搞不定就確認好要不要繼續業務了。
 
 
 
2. 「不確定感」仔細想一下也沒有這麼可怕。
 
很多人的緊張在於沒有定下來之前,覺得有濃濃的不確定感,就像是在還沒有交到男朋友前,覺得自己交不到那樣。但關鍵,你曾經成功過啊,成功找到工作,也不是屢戰屢敗,怎麼會這麼擔心呢?
 
因為你不知道自己的排名在哪裡。
 
不知道你擁有的是不是最適合你的,也不知道你是不是這份工作上最好的選擇。
 
那怎麼辦?去知道囉!
 
想想你談戀愛時,有你第六感裡的競爭對手妳會怎樣?
聚餐,跟著去;訊息,可能也要看,什麼都問得清清楚楚。
 
工作也是啊,跟著業界的有趣的聚會走,想辦法混入,加入開始聊天。
不知道如何,就跟著笑,哈哈哈,然後偶爾插個話。
慢慢建立起關係。
 
等你多認識一點業界的人,你就不會把他們當假想敵,而是亦師亦友。
玩過遊戲都知道,右上角有一個縮小版地圖,在你還沒走過都是黑的,走過後,地圖就變成可視了。
你的每一步,都是在探索這個地圖。
 
 
我的朋友裡面,也很多是寫blog的、人資、職涯規劃,甚至有很多人來問我如何開啟職涯諮詢師之路(笑)。
 
我的作法是什麼?我把我知道的全部都跟他們說。
 
我會回答我如何架blog,我推薦哪個youtube可以學習到最多,哪個人資的圖我覺得做的好精美,好厲害,我自己Facebook的實驗裡,什麼時候po文最好等等,我也會留言、學習。
 
當你朋友越多,你的敵人越少。
你的不確定感,就會減少。
 
 
 
3. 我是內向者,我無法一直像你一樣交朋友
 
我說一個故事,我學習瑜伽有2年多了,我們這一班因為是好朋友班,極其聒噪,有一個男生,那是我的朋友,超級安靜,一堂課發言三次算多,那三次都在問老師問題,我們與他現在的熟度,大概是我們女生一個月就可以達到的。但那不是問題,對我們整個瑜伽班而言,他是我們的好團員。
 
我從不覺得安靜是個阻礙,你可以用你擅長的方式表達你自己,或許是安靜的做,或許是文章、圖片,或許是分析,或許沒有對外的表達,但那也不妨礙你參加任何的聚會或活動。
 
聚會,就是需要有人表演、有人看,你不喜歡表演,那可以看。
 
你不會因為內向,而阻礙你探索,同樣的,你也不要因為內向,自我設定你無法參加對外的活動。
 
那你會錯失很多機會,如果你無法一直參加,那就一個月一場,慎選一場,我想你會比我更認真做功課,確認那一場是值得你參加的。
 
 
關鍵是讓別人認識你,知道你。
我相信,如果有人不了解你,一半的責任在自己身上。
 
 
 
我對職涯探索的看法?
如果用一句話,我會說:「去探索,不要問我的看法。」
 

(二)我對業務工作的認知

今天的影片連結在這裡:點我
 
一開始當業務的時候,我其實很痛苦的,畢竟我是文學院畢業的,「目標導向」這四個字離我很遙遠,包含要陌生開發、簡報、談合約、簽約、收款,這些都是我非常陌生的事情。
 
因為陌生,也不知道會不會一直做下去,所以我給自己兩年的時間。
 
為什麼是兩年?
因為我覺得我的學習曲線裡,第一年會在學習,第二年才會開始知道如何使用。
 
我鼓勵我自己,如果這兩年做得不快樂,那我們兩年後就再也不要思考業務這件事情,我會回歸的行政執行力,我勵志做operation queen(聽起來也是很威的XD)。
 
但如果做得還不錯呢?天啊!那我的人生又更多的選擇了。
 
 
► 業務工作的四個層次
我當時候在選擇業務工作的時候,自己把業務工作分為四個層次:
 
Level 1:賣一個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商品:例如手機、筆電、書本
Level 2:賣的東西看得見,但我們不會說它是商品:例如「獵人頭」的對象是「人才」
Level 3:賣一個看不見,但是我們會使用、可以想像的:例如系統
Level 4:賣的是一個想法:例如概念(海洋保育、愛護地球等等)
 
因為只有兩年的時間,所以我第一份選擇的是獵人頭,我沒有在獵人頭界待太久,就到了系統商做業務。也就是我的業務是從level 2 到 level 3。
 
 
► 陌生開發的第一步是什麼?
我也不是第一天就會當業務,但偏偏陌生開發能力在我們這個世界裡很重要,你要如何在完全沒有名單的狀況之下打電話給你完全不認識的人,還邀約到拜訪,這是我一開始花費最多心力的。
 
廣撒EDM事實上效果奇差無比。我後來轉為認真的在打電話前研究這個品牌,閱讀所有我可以看到的採訪報導(5-10年內),搜集的資訊包含:
 
1. 公司的組織架構圖,尤其是我最一定要見到的部門主管、老闆
2. 我需要見到的人的名字、中文、英文、小名
3. 品牌的過去、現在、未來,他們的方向是什麼,遇到什麼問題,我可以切進去的角度是什麼,為什麼又非要用到你的系統才可以做到(所以對於市場上同類型服務的差異化要很了解)
4. 親自逛他們的店、使用他們的服務,把自己真的變成一個消費者來體驗所有的流程
 
然後才是開始想打電話說詞是什麼,練習所有的反對問題。
 
我記得那時候我家買了一個跟我一樣大的玩偶,我每天回家就是跟它角色扮演,假裝它是在電話中提出反對問題的客戶,而我練習如何回覆。(其實就是自問自答)
 
早上,我帶著這樣的 FAQ 去找我的主管,跟她討論這樣的回答是否合適。
 
 
▶︎ 為了第一次的對外的簡報,練習了100次
當時為了第一次的對外簡報,說練習100次真的不誇張,有50次是簡報給我當時主管聽,她也不是每次都從頭聽到尾,她有時會扮演很沒有耐心的客戶,隨便要我從某一頁開始講起。
 
另外50次,我簡報給我的朋友聽,我的想法是,如果你可以把一個東西講到連路人都聽得懂,那麼,你去客戶那邊簡報一定沒有問題。所以我開始約朋友喝咖啡,帶著電腦簡報給他們聽,也會在聚會走去參加的路上,硬要說「欸,我跟你們說,我的公司最近在做xxx(以下省略介紹詞5000字)」,到後來,我幾乎所有的朋友都聽過。
 
後來,我就練習到三分鐘、五分鐘的去講,然後嘗試白話文、講到所有的人都聽得懂。
 
這是在我對外講了第1次之前的練習,但儘管這樣,每次對外講新的結構時,依舊是需要重新練習,我記得很多週末,我都窩在咖啡廳做簡報、練習簡報。
 
 
任何事情都沒有捷徑的。

(三)業務工作對職涯發展的影響

今天的影片連結在這裡:點我

世安哥提到,在他自己過去不到三年的業務工作中,當時不是很喜歡(笑),但是現在往回看,的確是對自己造成不小的影響,業務對我的影響是什麼?​



1. 業務開發像在玩密室逃脫RPG:開放的心態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玩過一種小遊戲:你在一個房間裡面,遊戲沒告訴你如何逃出房間,但你知道,你一定有方法可以拿到鑰匙出去。


這就是我當業務的心態,也是我看到每一個案子的想法。


這樣覺得「一定有辦法可以破關」的想法,會讓我成為一個比較有開放心態的人,也會覺得業務/職涯/人生相對來講有趣許多。


例如,身為一個業務,當你想要聯繫到品牌方時,你的搜尋管道很多:

(1)報章雜誌:

給你基本這個品牌5-10年內的發展、目標,重點人事物。

(2)粉絲團:

私訊小編可能會換得罐頭訊息,但是全方位的撒網是獲得品牌關注度的其中一個方法。

(3)IG:

尤其是當你想開發網紅品牌的時候,這個渠道很重要。

(4)公開的戶外活動:

認真參與活動,再快速找到目標品牌自我介紹。

這些管道是不是就像是在RPG的遊戲裡面,不斷的可以找到新的方法去破關,這不有趣嗎?


人生中,可能有些關確實是破不了,但又如何呢?

我不把它當破不了,我當它「還沒破」。


2. 我的選擇就是讓自己有更多選擇:目標導向


身為一個業務,都會制定「年目標」→「 季目標」→「 月目標」→「 週目標」→ 「陌生開發的數量等等」,人生其實也是這樣的。

只是說,我覺得職涯的規劃上,我們把時間給拉長了,例如說我自己就是保留了兩年給業務這份工作。


很多諮詢者來詢問時,我都會給這兩個建議:


(1)把嘗試的時間拉長以年為單位:

時間如果太短,你會給自己壓力,而且短時間之內比較難以看到成效,因為人是有學習曲線的,你得給自己一點時間去學習、吸收、消化、產出。


(2)永遠為下一步考量: 如果你有「選A還是選B」的選擇困難,記得,選讓未來有更多機會的。 因為我相信,當你沒有選擇的時候,你就會不開心,縱使我們總是有選擇的。 因此,我要在我有選擇的時候,讓我未來有更多的選擇。


3. 隨時可以走,讓你的職涯之路更幸福


世安哥這裡也分享了一個我覺得很受用的想法,他說「最好的狀態是:我隨時可以走,但是我選擇留下來。」

可能是因為這個工作還有發展性、還有等待我進一步學習的地方,我可以隨時走,我認為有更多可以幫助我的事情,所以我選擇留下來。

當你能夠不斷去建構這樣的選擇性時,你的心態上會覺得更舒服。


這件事情我非常的同意,而且我覺得,當你在職場上知道為什麼要留下時,你的職場上會更輕鬆。

以前你可能會覺得同事很難相處、不知道老闆在想什麼、公司未來的發展到底如何。

但如果你知道你為什麼留下來,你的目標就是筆直的往目標前進,取得你想要取得的成就,這時候,其他的事情其實都不是那麼重要。


你就會覺得輕鬆很多、快樂很多、幸福很多。

(四)我為什麼想當職涯顧問

今天的影片連結在這裡:點我

▲ 我為什麼想當職涯顧問?

這一題是我幾乎每一次職涯諮詢都會被詢問到問題,很多人可能好奇的是為什麼可以(白話文是「憑什麼我可以」)。

這可能可以從我過去的經驗說起,我上台北的第一份工作,要在兩個月招募到20個人,這件事情讓集團的人資無法負荷。

我那時候也挺異想天開的,我就問人資說「那這樣好了,不如你把104的權限開給我,我自己是一面的人,我可以自己篩選履歷、自己打電話給人選、自己約面試、我們可以一起面試,所有的流程我會同步你,這樣你的工作會減輕很多,我也自己知道我想招募的人是怎樣的人。」

沒想到,我申請可權限真的通過!

我因為這樣的契機之下,知道如何使用104、接觸面試、包含後面的晉用流程、教育訓練,都是我這裡負責的。這些其實不是我的工作,我有點像是台語說的「撿起來做」。

所以我不認為自己是人資,我比較覺得我是在這裡有一個密集的經驗而一條龍的經驗(笑)。

後來我到了獵人頭,過往我是公司內部的人與人資合作找到人才,現在我可以用一個更寬廣的角度跟很多公司合作尋找人才。從這裡開始接觸到的中高階的主管任用,就從過去聘用初級的人才,到了中高階主管,對於手上的產業、薪資又做了一次更全面的了解。

接下來我開始經營了自己的blog,那時候我沒有想到要寫專門的職涯blog,但信箱開始出現一些詢問的信件,例如說,他看了我的如何寫履歷的文章,想要更深入的討論,我就想說「那不然就見面聊一下好了XD」,這就開啟了大家口中所說的1-1職涯諮詢服務的開始,算一算,前後也三年的時間了。

▲ 在諮詢的過程中是否有特別印象深刻的?

這點在這一波疫情裡面,我感受尤其深刻。很多來諮詢的人,都是直接受到影響,不管是直接被裁員或是薪資延遲發放,或是年前離職,現在在找工作的困難度尤其提高。

我覺得這其實很扣回前面所說的,如果你有短時間之內找到工作的困難,那壓力就會倍增,尤其是要在短時間之內,重新整理自己過去2-3年所有的經歷其實著實也不容易,因此,不管是我給別人的建議或是我自己親自在實行的,都是鼓勵大家在有選擇的時候,讓自己有更多選擇,並且每次都是為下下一步做準備。

▲ 職涯顧問中最不容易做好的部分?

我自己的定位是這樣的,如果你的職涯問題是源自於你個人的基本能力,那這不是我可以提供協助的地方。ex 你是一個工程師,你過去的面試失敗是因為你的機上考試沒有通過,那我無能為力。

我在這過程中,我最能夠提供的是「不同的職涯面向思考」,我自己是一個有轉職經驗的人,從「老師」到「客服主管」再到「業務」,對我而言,可以提供他們不同的思路,是我一直收到最大的正面回饋。

我覺得最困難的可能是,有些人現在的狀態就是很沮喪、很憂鬱,所以在討論中的時候,對方的接受的程度比較低,很常覺得這個不幸、那個不行,我覺得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畢竟人的情緒有高低起伏。

通常我會做的事情就是拿出一張紙跟一支筆,把問題跟可能性給寫下來。人的大腦很奇妙,看到了文字之後,就會開始思考,情緒就會暫停下來,就會比較進入軌道。這張紙最後也可以讓諮詢者帶回去,做更多的思考。

▲ 未來會繼續做職涯顧問嗎?

目前應該會吧XD(但我的時數很少,大概一週10個小時),我一直覺得我不管我投入的時間有多少,我會持續做的原因是,我覺得我在幫助這個社會。我不可能幫助全世界的人,但是當你告訴一個人跟選擇時,他真的去探索,最後發現真的有一條路(可能不是當初我們討論的路)適合

(五)職涯輔導 vs.業務開發,如何相互增益

今天的影片連結在這裡:點我

世安哥在這裡提問到下面兩個面向:

1. 對於職涯輔導的業務開發
2. 職涯輔導時是否有使用任何業務能力

◆ 共同點:開放的態度

我覺得做過業務開發的人,應該都會對於「不友善的字句」覺得稀鬆平常。

所以,職涯諮詢的時候,會對於這類似的狀況覺得坦然接受,因為每個人真的都有自己的情緒起伏,對於他人的情緒起伏,我嘗試同理但不受影響。

也會對於尖銳的問題保持開放的態度,我本來就有很多不懂的事情,我的目標是分享我知道的以及諮詢者需要的,交集成一個共同點,而不是被尖銳的問題刺傷。


插播一下,職場上/生活中我們很常會被尖銳(自己覺得)的問題刺到,一來,的確不是人人都用你想像中的表達方式(這也沒辦法,因為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二來是那些會被刺傷的點,通常原點都不是來自於他人,而是自己,是自己已經有傷的地方又再度被觸碰到。


我是一個情緒吸收快(共感體質)的人,換而言之也是一個情緒比較豐沛的人,對我而言,學習著處理情緒,是我的一個功課。遇到類似的狀況時,我會想著,是宇宙要讓我再練習一次情緒的處理。


◆ 自身轉職經驗的分享

我自己是有轉職經驗的(從中文系 → 補習班老師 → 行政 / 微人資 / 客服 → 業務 → Account Manager ),我覺得或許是因為這樣子,我尤其能同理想要轉職的人,內心是多麼的糾結,彷彿分分鐘都上演著自我對話的小劇場,也可以提醒諮詢者未來要考慮到的點以及可能面對到的問題是什麼。

 

◆ 不陌生開發的職涯諮詢

哈,為了公司很努力陌生開發,但是職涯諮詢卻沒有。


我唯一主動的公開我的職涯諮詢的時間只有兩個:

一個是在疫情的時候,我提供免費的職涯諮詢給受到疫情影響的人,我希望對這個社會盡一點微薄的幫助。第二個就是八月第一週寄信給有填寫職涯問題的讀者們,這個是在設計這個小企劃的時候允諾大家的。


為什麼不為了職涯諮詢做陌生開發呢?

其實理由很簡單,講白話一點,諮詢不是我想要推動的主軸,我只是一個喜歡分享的人,我希望可以好好了解每一個自主預約職涯諮詢的人,真的都把自己知道的跟他們說,無論他們的問題是什麼。

結論:業務感是核心這件事情對於職涯探索的影響

1. 鼓勵大家嘗試一次業務,越年輕越好,因為包袱越小

哈,我知道很多人都不想當業務,覺得業務很push別人,很可怕,會讓自己變成一個討人厭的人,但是業務是一個值得嘗試的選擇。

 

2. 業務會帶給自己寬廣的視野

很多人都會覺得自己不知道要去哪裡認識別人啊,不知道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業務就是讓你多方認識他人與探索這個世界的方法,整個思維會被活絡起來。

 

3. 業務的思維會帶給自己更多邏輯性的思維

例如你在說服客戶的之前,你會思考,為什麼客戶需要我的產品?我是從哪裡觀察到的?如何印證我的想法是正確的?

 

4. 內化目標的切割、執行、反思、優化

做業務很需要一直做目標的切割(由大到小),在從執行到結果來做檢討,然後優化。因為習慣這樣做,其實無形當中這樣的習慣會帶進我們的職涯思考、甚至是生活裡,幫助都非常的大。

 

5. 如何評估自己適不適合當業務:去嘗試看看

適不適合做業務跟自己的原始個性沒有關係(不一定外向的人就適合當業務,我看過偏向安靜但專業感十足的業務),因此,我覺得就去嘗試看看。嘗試一個新的東西很像在買衣服那樣,如果你不知道你是否適合這件衣服,那麼最快的方法就是試穿。 很多事情,都是我們想像出來的,拿想像的時間來做一點嘗試,或許,你會有更多的發現。

 

世安哥最後提到: 人生有很多面向、職涯有很多面向,當我們刻意逃離某件事情的時候,或許這會成為我們一個小的缺陷,年輕的時候不知道,卻可能在某個時候成為一個致命傷,因此,多方嘗試是我們可以多做的事情。


也把這段話分享給你們,我可能還沒有覺得「致命傷」這件事情,但是我一直覺得,這世界很有趣,希望你們都在這裡可以快樂地玩耍。

 

影片連結

(一)我對職涯探索的看法:影片連結
(二)我對業務工作的認知:影片連結
(三)業務工作對職涯發展的影響:影片連結
(四)我為什麼想當職涯顧問:影片連結
(五)職涯輔導 vs.業務開發,如何相互增益:影片連結

寫在最後的最後

其實寫這一系列的文章,我是很緊張的。

一方面是怕沒有人要看,雖然不是為了特殊目的而寫文章,但在這次的日更200篇的挑戰裡,我給我自己的目標是希望我能夠日日產出有質感的文章的。

另一方面這是我第一次寫這樣的形式文章:人資小週末創辦人世安哥(盧世安老師)能夠和我有這樣一個1-1的對談,我已經覺得很幸運了,當我想要將這樣的影片變成是一篇篇的文章時,我很怕我沒有寫好,讓整個文章看起來很發散。

但我又換個角度思考,有質感的文章也不是說我想寫用念力就可以發生的(畢竟我也不是具現化系XD),它應該是一個長期的努力、觀察、自我訓練,而我已經嘗試在這條路上了。

我回想我寫這篇專訪文章的初衷,其實很簡單。這對我而言這是一個里程碑,世安哥在人資的培育中是非常知名而且長久經營的前輩,我一個小白能夠得到他專訪的機會,說真的,我去錄製的當下內心都是發抖的(中午還沒吃飯去洗了頭),我很想要紀錄下來(老了之後可以回味),因此,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也算是達成了我的目標了。

謝你們陪我達成這一個小目標。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I accept the Privacy Policy

內容索引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