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集大人學的podcast提到讀書這件事情。做為一個喜歡看書、寫讀書心得的人、又同時看實體書以及電子書的人,可以聽聽其他人如何選書、買書、棄書跟寫讀書筆記,真的是覺得非常的幸福。
這篇文章,除了筆記Bryan在podcast中提到的之外,我也想一起紀錄下來我目前的作法(深藍色的字)。
Table of Contents
Toggle一、如何選書
Bryan提到,選書這件事情是很值得花時間的,不是因為書很貴(事實上在台灣買書很便宜),真正寶貴的事情是「時間」。至於如何選書,Bryan提供了三個管道:
1.臉書追蹤閱讀KOL
除了自己專業領的人士之外,Bryan提到自己喜歡追蹤的一位閱讀KOL是顏擇雅(雅言出版社社長),平常會分享很多作者的故事,也會介紹許多好書。(聽到這裡,我一秒暫停podcast,FB搜尋先追蹤起來)。
2.閱讀的書籍中提到的書、作者的參考資料
既然你喜歡的這本書,那麼不管是作者在書中提到的參考資料,或是整本書最後的reference,都是很好可以拓展閱讀邊界的方法。
3.逛實體書店
雖然現在逛書店的人少,大家通常去書店也未必是真的要買書,更多是去美食街、喝下午茶。但是,光是自己親自去書店快速翻翻書籍,去感受一下這本書,你已經很可以吸收到很多廣告、網路上查不到的東西。有更多時候,你會發現別人沒有推薦,但是你非常喜歡的書籍,例如Bryan就是這樣喜歡上王溢嘉的。
這件事情,我非常感同深說,雖然,我很多書籍是博客來、電子書,但是每次去逛實體書店,除了好好享受被書圍繞的氛圍之外(有人可以感動深受嗎XD),真的會發現很多之前不知道的書籍。
Bryan加碼提到,台灣的翻譯書籍,通常會寫「亞馬遜5分(或是4.5分)」,這時候,非常建議大家把這本書的英文名稱找出來(其實我覺得通常也不用特別花力氣查,因為書的封面上通常會有),丟到英文版的亞馬遜上查查看,有時候你會發現,5分的原因是因為只有2個人寫評論。但是,美國算是非常喜歡寫評論的國家,因此,如果只有幾個人寫,通常代表這本書沒有出版社說的這麼好。
我覺得這是個挑翻譯書滿實用的小技巧。
二、如何買書
Bryan與我一樣,同時是做為「又看電子書又看實體書的人」,他提到:
1.實體書與電子書的選擇?
他喜歡看實體書大過於看電子書,因為在看實體書的時候,大腦會記住大概是在書的哪一部分、左邊或是右邊,看到自己喜歡的內容。
聽到這裡,我要說:原來我不孤單。我也總是忘記閱讀過的電子書(苦笑),的確看實體書,在日後要再次查詢時,特別容易可以找到在書本的哪一個部分,但是電子書就無法做到這件事情。
2.什麼時候會選擇電子書
(1)長期出差的時候:如果出差2-3個禮拜,不可能帶很多書籍,這時候電子書就非常方便。
我則是在通勤時看電子書,尤其是我非常推薦電子書閱讀器,這些電子書閱讀器都是無藍光的,雖然電子書現在用手機看也可以,可以在螢幕的大小以及藍光的部分,閱讀器還是對於眼睛比較好的。
(2)看原文書的時候:亞馬遜的電子書閱讀器會直接將很難的英文單字查好放在行列的上面,大大加速了閱讀閱讀原文書的速度。加上原文書海外寄送很慢,電子書可以馬上下載開始閱讀。
我自己是針對書籍的內容判斷,通常我如果預估我不會看第二次的書籍,我會買電子書,尤其是那種短篇集結而成的書,在捷運通勤上看尤其方便。
三、棄讀
Bryan說,棄讀可能是這集podcast最重要的章節了(我非常的認同)。
1.由沈默成本看棄讀這件事情
首先第一個觀念,是大家可能常常聽到的「沈默成本」:假設你花了NT$350買了一張電影票,看了30分鐘後,發現電影很難看,這時候你該離開還是繼續看?理性思考你應該要離開的,因為你已經花了錢,再花時間下去就是雙從損失。
由沈默成本來看這件事情也是,你看了一本書覺得不好看,又繼續看,就是花了錢又花了時間。
2.什麼時候會棄讀
(1)第一步:Bryan的建議是建議取整本書的前20%,也就是說假設一本書是300頁,那差不多就是前60頁,如果這60頁吸引不了你興趣的話,那就執行第二步。
(2)第二步:看目錄找出最有興趣的一個章節或是直接看結尾,如果這兩個地方還是無法吸引你,那就可以棄讀了。
這裡,我想要特別強調Bryan提出一個很棒的說法,他說「看書就像是在交朋友」。你放棄的書,未必是不好的書。就像不是你的朋友,未必就是不好的人。而看書就像是在跟遠方的朋友深交,因此,棄讀不必壓力這麽大。
這件事情我非常的認同,我自己也會有些棄讀的書,有可能因為書中絕大部分的知識我已經知道了,這也不代表這本書太淺,同一種類型的書籍,一定存在著認識程度不同的人,我只能說這本書的TA不是我而已。以前可能會有棄讀的恐慌,怕是不是自己閱讀能力有問題,但看過真的喜歡的書籍後,就再也沒有這樣的問題了(笑)。
四、筆記
想必曾經想要寫讀書筆記的人,都嘗試過很多很重筆記的方法:包含筆記本手寫、電腦打字、拍照、畫重點、手寫在書本上等等。Bryan的筆記分成三個部分:
1.第一次閱讀:摺角
對,你沒看錯,就是摺角。很多人會驚呼說「不!我們不能接受摺角」(笑),Bryan認為一本書有被讀過的痕跡才是對一本書的尊重。
邏輯是這樣的,因為在看一本書的時候,其實最重要的事情是不要被打斷,也就是可以跟著作者的邏輯持續的閱讀下去是最重要的,但是除了摺角之外的方法,或多或少都會花時間。
(1)由上而下的摺角:代表目前閱讀的進度
(2)由下而上的摺角:代表覺得有趣的段落
一本書閱讀完之後,就會依據摺角的多寡判斷是否是一本精彩的書籍。
2.第二次閱讀:畫線+彩色標籤
想做第二次閱讀的時候,Bryan會直接從摺角的地方閱讀,並且把摺角抹平,改為畫重點的句子以及貼上彩色的標籤,這樣整本書的重點會更明顯。
3.第三次閱讀:備課時寫筆記
通常寫第三次都是因爲要備課,這時候就會直接看最重點的地方,變成一頁一頁的講義。
我自己的的作法通常是這樣,我有兩種筆:一個是黃色螢光筆,一個是藍色的擦擦筆(因為書籍的字是黑色的),我會針對重要的地方畫線,然後快速將心得在旁邊的空格。我也會摺角,摺角時會寫一個短句,讓我自己知道我之後要寫心得的時候,這句話給我的重點是什麼。
第二次閱讀通常是因為我要寫blog的讀書筆記,這時候,我會不看這本書,開始重新思考,我的切入點是什麼(通常也會包含段落大綱,其實等於是把一篇完文章的大綱確定),等到我的切入點確定了,我才會再看第二次,把這些不同的內容放進去我不同的段落中。
加碼我自己寫podcast聽後心得的方法,通常我是一邊聽podcast一邊打筆記的(有點像聽打),這版的筆記是大致的段落雛形以及關鍵內容紀錄,等到全部聽完後,我才會開始打正式的文章,這時候我就不會再聽一次podcast,因為講話的聲音會阻礙我用自己的邏輯做文字轉化的思考。
五、關於閱讀的其他習慣
1.不需要有閱讀焦慮症
很多人會擔心自己買了很多書但是卻看不完,這其實一點都不需要擔心。因為,書就像是一個很厲害的朋友,你可以慢慢跟一個人成為朋友,而不需要急著跟所有人做朋友。讀書最重要的不是一定要實用,而是去開擴你的眼界,開拓你的人生。
2.不需要追求閱讀的數量
網路上很多神人,可能會分享自己一年唸100本書,200本書等等,很多人會很擔心是否自己的書唸太少。但事實上,好的書適合慢慢看,例如Bryan有時候看書看到一半會突然闔上書,停下來,閉起眼睛思考,因為書中有太多的新知刺激著自己,這時候其實是要休息一下的。
我們可能聽過巴菲特、比爾蓋茲每年都唸很多書,但那也是因為他們每天花了很多時間在看書這件事情上。身為一個上班族的我們、可能需要加班、照顧家人,因此,重要的從來都不是看了幾本書。把讀書當交朋友,才不會那麼焦慮。
3.一次只能看一本書?
你一次只會交一個朋友嗎?不會啊,那為什麼要限制自己一次只可以讀一本書呢呢?Bryan舉自己的例子,他可能在不同的地方都擺了自己的書籍,不管在哪裡都可以翻閱書籍。因此,根本不用限制自己一次只可以看一本書。
一個40分鐘的podcast,寫了超過3,000個字的文章,真的是覺得收穫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