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個有離職打算的人,但是又不是很確定你可以馬上找到一份工作的人,你需要做的是計畫性離職,尤其是轉職的人,格外需要計畫性離職。
計畫性離職與存款多寡關係不大,而是思考邏輯不一樣。
我同意,如果你在工作中覺得疲憊,你應該在工作與工作中休息一段時間再去下一間公司報到,這會讓身心靈回到一個平衡的狀態,有利於你自己與下一間公司。
計畫性離職需要計畫的,往往不僅僅只是存款,,而是:
「盤點能力,補足能力,創造成果」
這三件事情,最重要的是「創造成果」,只有成果(帶有具體事情以及數據)放到履歷才會有意義。
Table of Contents
Toggle☑︎第一件事:盤點能力
請打開104的職缺描述,把你想去的職位需要的能力列下來。一個104的職缺描述不夠,請看至少5個。
104是你的大數據資料庫,因為上面涵蓋了全台灣絕大部分徵人的公司,你應該善用它,而不僅僅只是當作一個求職的平台,學會從職缺描述裡面去分析需要的能力,甚至比較同類型的公司對於同一個職缺重視技能的差別。
☑︎ 第二件事:補足能力
→ Step 1:假設你列出了需要的10個能力,請你先區分成:
A區:已會
B區:還不會,需要學習
→ Step 2:將A區區分為:
A-1:已會,已有成果
A-2 :已會,還沒有成果
這時候,你會發現,一個下一份工作需要的技能,你也會的技能,竟然還沒有成果,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所以我們需要「創造成果」。
於是你把「創造成果」再區分為:
A-2-1 :已會,還沒有成果,可以在公司內部完成
A-2-2 :已會,還沒有成果,無法在公司內部完成,需要借助外部。ex 接一個小案子,或是免費幫人做,目標不是賺外快,而是「創造成果」。
前者,會讓你不再每天只是上班下班,後者會讓你開始對我找可能性,畢竟你已經會了這個技能了,先要上手是一件很快的事情。
→ Step 3 :將B區區分為:
B-1 :還不會,需要學習,有免費的學習資源
B-2:還不會,需要學習,需要付費
於是,你的學習不再只是別人說什麼,你學什麼,而是你知道為什麼,你也會開始帶著問題去學習,讓你的學習更快。
☑︎第三件事情:創造成果
最後你會發現,你離職前會更有活力工作(因為可以創造成果),而且下班後會更活躍,因為一切都是為了你的下一步。
有了成果,就可以放到履歷上去。
然後,你也會發現,你會變得很忙,因為你有好多事情要做。
一想到「創造成果」,你就不會虎頭蛇尾,因為認真做,才會有好的成果。
成長不是只是來自於上班的八小時,而是來自於你想進步、想接近你理想目標的每一分每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