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ople don’t buy “WHAT” you do; they buy “WHY” you do.
—— Simon Sinek
Artist Salon 這個想法進入我的生命不過就是這兩週的事情,我卻在這個區間想過了長遠10年後的眾多細節,很多對話、影片、書籍、文字都會引發我的不同的想法,未來的畫面被一步一步從想法拓展到 3D 立體投射在我的大腦當中。
我最在意的,是那個「Why」。
我認為,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個最原始的理由。這個理由無關於別人的看法,只關乎是否直視自己心靈的真實需求。
這個自我詰問甚至接近逼問自己的過程又私密又痛苦,有種要剖心示人的感覺。有些時候,那種最原始的原因,說來都覺得丟人,甚至是說不出口。剛開始,我會不敢相信我的初衷是如此地簡單甚至是膚淺。
但非常神奇,當你找到了完全讓自己臣服的理由,你會發現你做事開始充滿動力與靈感,並且有源源不絕的能量。就像是,我真心喜歡 Artist Salon 這個主意,每一次我都可以半夜靈感充沛打文章。
Artist Salon讓自己完全著迷的理由是什麼?
於是,在這幾天,我認真思考了我為何會這麼喜歡 Artist Salon 這個幾乎可以說是憑空出現的想法?
「Artist Salon 的設定解決了我不想中年到老年孤獨的問題。」
我不知道未來我會不會改變我的想法,但目前我很真實的需求確實是如此。
我的人生計畫中,沒有結婚跟孩子。隨著身邊的朋友逐漸結婚、有小孩,我發現我們的生活型態逐漸不同,最明顯的是:週間晚上或是週末少了很多說走就走的朋友,他們需要回家陪伴另外一半或是照顧孩子。聊天的話題也日益分割成「工作」與「家庭」,而你知道彼此的人生比重已改變。
因為這是一個既定的事實,除了老是開玩笑和單身摯友攜手一起住進養老院外,我是真的在想:有什麼事情我做了會快樂、而且願意一直做下去,並且會感受到愛與陪伴。
我想像中的 Artist Salon 就充分解決了這個問題:
1)首先,Artist Salon本身是一個藝文聚會,設定為只有內部的人介紹才能加入,人數最高為每次 10 人,這個制度本身的好處是人數在可控聊天範圍內,確保每一次聚會都可以好好與每一個人聊天,保有了一定的親密程度。
2)再來,Artist Salon是一個定期聚會(例如每個月一次),也就是說,人生中會固定有一群朋友一起吃飯,並且每次認識很少數的新朋友,這些新朋友又是原先朋友推薦的,因此,交友圈會以非常緩慢地速度擴大。
這裡有兩件事情很重要:第一、忘記在哪裡看過,根據研究,和固定的朋友吃飯聚會會提升人的幸福感受、降低憂鬱的可能性。第二、能夠緩慢但是擴大交友圈,對我來說是非常完美的節奏。
3)聚會的地點固定在我未來的家,因此,我會像是一個家的主人一樣歡迎大家的到來,這會讓我感受到愛與陪伴。這一點,我在巴黎 247 號小窩中充分感受到那樣的快樂,當朋友來我家一起煮飯、聊天的時候,我真的是在打開門歡迎他們進來的那一刻覺得幸福感爆棚。
曾經讓我打擊超大的個人特色
關於這點非常符合我的個人特色。
我觀察我自己非常多年,我發現我是一個「比起為自己做事,我更樂於替他人服務」的人。例如說我是個宅女,可是如果朋友想要約看展、吃特別的餐廳、爬很想要爬的山,再遠我都會願意。
一開始我發現這件事情是,我打擊超大的,我覺得我是個很差勁的人,因為我除了工作外,我對於其他事情幾近於沒有個人想法。我沒有辦法接受「原來我是一個沒有個人想法的人」。
後來,忘了在那本書上看到,書上說:「任何你的人格特質用在對的地方後,都可以成為你的人生助力」。不知道為何,我非常喜歡這個概念。我就想到:或許我該去思考的是我如何善用我這個樂於替他人服務的特質。
我覺得 Artist Salon 就很符合這個特質,當大家需要到我家的時候,會激發起我那種想要替大家服務的個性,然後就會意外收穫更多。
例如整理家裡突然變勤快了、開始認真挑選家裡的擺設、為喝酒要借宿在家裡的人準備需要的物品,這一切其實都繁複而費力。但是,這一切,讓我覺得非常快樂、有幹勁,我甚至開始思考,我要如何讓這個聚會可以持續不斷延續下去,就算我去世也是一樣。
只有你滿足你自己,你才有餘裕照顧他人
雖然我也覺得「不想結婚生小孩又不想孤單到老死」這個理由說出來有點膚淺(甚至第一時間還覺得有點可笑),但是,在自我詰問的過程中,找到這個理由的時候,說實在話,我突然有種鬆了一口氣的感覺。
因為,我知道,當我自己想要的東西被滿足的時候,我才能有餘裕地去照顧其他人。
一個我預計會持續數十年直到我老死後仍然繼續的活動,我想:尤其需要一個身心都健康的主辦人(就是我),不是嗎?反正我是由衷這麼相信的。
因此,也希望透過文章給你們鼓勵,有時候遇到瓶頸可能是因為那個「Why」並不是你自己想要的,你需要再次安靜地跟自己討論一次,跟自己聊聊:
「嘿!那個讓你自己完全臣服的理由是什麼?」
不要考慮他人,就問你自己就好。
備註:
文章第一句話出自於Simon Sinek的演講,這場演講主題為「How great leaders inspire action」,他講解著名的黃金圈理論(golden circle),主要論述為「領導是否可以驅動人心關鍵在於:找出核心的Why,並且讓其他人相信」。Simon Sinek也將這個想法更完整地寫成了一本書:Start With Why(中文翻譯:《先問,為什麼?》)。
備註2:
歡迎追蹤 Artist Salon 專屬 IG 帳號:artistsalonparis
讀者回信
①
Hi 小金魚
我是XXX
被這 句話打到" 「比起為自己做事,我更樂於替他人服務」的人。
想跟你說說
我也是這樣的人
曾經我不明白為什麼…
很多自己的行為 慣性地把朋友親人們的需求放在我自己的之前
也曾經痛苦過
但後來 我透過一些方法 (諮商的、身心靈的 都有)
去理解我自己
其中 協助我找到自己可接受的”工具”是 Gallup的天賦優勢分析、還有就是 人類圖
當然 這都不是做測驗 看完報告就有答案
但透過這些工具 我理解了自己的特性來源 進而明白自己行為的依據 然後開始接受 “這獨一無二的自己”
就想跟你分享 🙂
②
Hi 小金魚,
好喜歡小金魚最近的電子報,有種慢慢找回自己生活的感覺。加油!
海明威曾說「如果你夠幸運,在年輕時待過巴黎,那麼巴黎將永遠跟隨著你,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
以前很難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最近透過小金魚的文章,才真正明白原來是這樣的感覺。
曾經巴黎也是我的夢想,但因為現實生活讓我慢慢把這件事的順位一直往後移。謝謝妳的分享,有鼓勵到我,要繼續實現夢想。謝謝~
祝福小金魚
以及假期愉快 :)
③
我覺得這個Artist Salon的點子超酷的,記得邀我喔~
④
Hello 小金魚,
訂閱妳的文章大概一個多月了,從妳分享的生活和文字,可以感受到妳是個一直在「感受」和「體悟」的女生呢😊
這封信我覺得特別有共鳴!我的人生計畫也沒有結婚和孩子😂有時下班回家會感到空虛,我想這個空虛不是因為沒有朋友,是沒有可以「心靈層面上有連結」的朋友,但看著妳的信就會覺得很滿足和平靜🙂
謝謝妳,我也完全認同,只有當自己富足了,才有能力給予。希望妳能繼續富足~繼續分享~
本文於 2022/11/4 電子報首發,想第一時間收到最新文章,歡迎訂閱電子報: